几天后,郑卫东主持“微创加固工程”的验收会。
会场里,坐满了各级领导和专家。
施工单位的代表,站在台上,信誓旦旦地保证:“所有病灶,均已闭环,工程质量完全符合标准。”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于佳佳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没有说话。
轮到她发言时,她并没有反驳施工单位的说法,而是平静地说道:“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她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夜间监控视频。
视频中,一只“补天纪元元年”的陶罐,静静地躺在锅炉房的旧址上。
突然,陶罐的表面,凝结出一颗水珠,水珠缓缓滑落,在陶罐上留下了一道淡淡的痕迹。
令人震惊的是,那道痕迹,竟然拼出了半个“张”字。
会场里,顿时一片哗然。
“这……这是怎么回事?”有人惊呼道。
于佳佳平静地说道:“这不是鬼神,这是水泥的记忆。”
“什么水泥的记忆,你这是搞封建迷信!”有人当场反驳。
于佳佳没有理会那些质疑的声音,她拿出几张《市政材料调拨单》的复印件,展示给在场的领导和专家。
“这是当年‘特种防水剂’的调拨单,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材料,到底用在了哪里。”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建议,启动‘责任溯源暂缓放行机制’——凡是涉及到历史缺损区域的工程,必须先完成‘道德成本评估’,才能竣工备案。”
“道德成本评估?你们这是搞运动?!”有人冷笑着说道。
“我们不是搞运动。”于佳佳回击道,“我们只是想让地皮记住,谁欠了它一铲土。”
又过了几天,李素芬带着几名工作人员,突击检查市档案馆的旧库房。
在一堆废弃的报表中,他们发现了一本未归档的《应急物资挪用登记簿》。
登记簿上,记录着九十年代中期,数十次“临时调剂”行为,调剂的物资,包括水泥、钢筋、木材等。
而每一次“临时调剂”的签字人,赫然都是现任某区政协副主席。
李素芬连夜将这本登记簿复印封存,并在扉页上,用钢笔写下了一行字:本卷缺失原件共17页,推测已被销毁。
第二天,她将副本交到了于佳佳手中。
“制度可以闭眼,但纸会记得。”她只说了这一句话。
深夜,西郊泵站附近空无一人。
于佳佳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她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纸袋里装着那份《应急物资挪用登记簿》的复印件。
她走到泵站旁边,四下张望了一下,确定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然后深吸一口气……夜色像一块巨大的墨布,笼罩着废弃的西郊泵站。
于佳佳站在泵站旁,确认四下无人,深吸一口气,将牛皮纸袋里的登记簿复印件,小心翼翼地塞进了“哭泣”陶罐的底部。
这玩意儿,就当是给这片土地的“赛博超度”了。
她刚一转身,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便映入眼帘。
是赵工,他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阴影里,手里拎着一小袋灰色的粉末,在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沉重。
“最后一包‘悔改灰’,”赵工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解脱般的平静,“加了那年没敢倒进去的真料。”
他颤巍巍地蹲下身子,用满是褶皱的手,将那袋灰色粉末,小心地混入陶罐周围的泥土里。
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不远处,姚小波猫着腰,躲在一棵老槐树后面,手中的相机,发出轻微的“咔嚓”声。
他按下快门,将这一幕定格。
但他却没有在照片上标注时间。
他心里明白,有些证据,必须靠大地自己去慢慢发酵,才能真正显现出力量。
赵工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向远方,“接下来,就看它自己怎么说了。”他喃喃自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烂账不能赖
夜色下的市规委,破败的锅炉房旧址,只剩下于佳佳一人的身影。
她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已经泛黄的《应急物资挪用登记簿》复印件,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钟声在远处响起,似乎在提醒她,时间是宝贵的,不能再拖延。
“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区域出现了‘负资产记忆’?”于佳佳自言自语,眼神坚定。
她决定,要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讨论。
次日一早,于佳佳召开了一个紧急的联席会议。
会议室里,除了市政部门的领导,还有几位关键人物:王建国、林志远、陈秀兰,以及姚小波。
会议一开始,于佳佳就将“张师傅路线图”和“物资挪用簿”复印件放在了桌上,引起了与会者的一阵骚动。
“这些资料,你们看了吗?”于佳佳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多位官员面露难色,其中一位年长的领导开口道:“佳佳啊,这些事情宜粗不宜细,牵涉的人太多,我们恐怕……”
于佳佳打断了他的话,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这些不是普通的数字和文件,它们代表着城市的良心。烂账不能赖,今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明天的公正。”
会场陷入了一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