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爸,我好想你!(2 / 2)

于佳佳紧握手机,目视前方,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自言自语:“有些事,总得有人知道。”她转身,消失在人海中。

秦峰捏着那封信,信纸粗糙,像饱经风霜的老手,字迹歪歪斜斜,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写成。

“老李走前说,地底声音没人传,比死还闷。”

一句话,像一根锈迹斑斑的钢钎,狠狠地凿在他心上。

信封里,还裹着一只磨得发白的旧布包,打开,里面是一截断裂的凿岩钎头,断口处泛着金属疲劳的冷光,仿佛能听到它在岩石中嘶吼的最后一声。

还有一盘老旧的录音带,塑料外壳已经泛黄,贴着手写的标签:“79,贯通夜”。

他颤抖着将录音带塞进随身听,按下播放键。

嘶嘶啦啦的电流声后,是低沉的号子声,粗犷而有力,像是从地心深处涌出的岩浆。

工人们围着火堆,唱着古老的歌谣,节奏与地脉的律动完美契合,仿佛整个城市都在跟着他们的歌声一起呼吸。

秦峰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夜晚。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人们用双手和汗水,一寸一寸地打通城市的血脉。

“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声!”他猛地睁开眼睛,一股电流窜遍全身。

“地下回声计划”,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型。

他要让这些被埋在地底的生灵,重见天日!

说干就干!

秦峰迅速行动起来。

他联系于佳佳团队,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他要邀请当年参与隧道建设的一线工人家庭,参与声音创作,用他们的声音,讲述属于这座城市的地下故事。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我们不配登台。”

“那是属于英雄的舞台,我们只是小老百姓。”

“别折腾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谁还记得我们?”

家属们普遍的反应,是拒绝,是退缩,是深深的自卑。

秦峰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

他明白,这些常年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劳动者,早已习惯了沉默,习惯了被遗忘。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

不,绝不!

秦峰咬咬牙,决定改变策略。

既然他们觉得自己不配登台,那就让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发声。

他找到了周正礼,这位倔强的老队长,是地质勘察队的活化石。

“老周,帮我个忙。”秦峰开门见山。

“说!”老周惜字如金。

“带我深入地铁夜间维护班组,我要录下他们工作的声音。”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秦峰的用意。“行,我带你去。”

凌晨一点,地铁停运。秦峰和林小满跟着老周,走进了幽深的隧道。

拖把刮过地面的刺啦声,扳手拧紧螺栓的金属撞击声,电瓶车启动时嗡嗡的马达声……这些原本嘈杂而单调的声音,在秦峰的耳中,却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林小满用专业的设备,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这些声音。

她像一个声音的猎人,捕捉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差别。

接下来的几天,林小满设计了一个名为“声景镜屋”的装置。

她将录制到的地铁维护声音,经过特殊的处理和混音,投射到废弃的人防通道里,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声音空间。

秦峰邀请工人家属们,闭上眼睛,走进这个“声景镜屋”。

“这是我爸每天回家的脚步。”一个少年突然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他叫李明,是当年凿岩班李师傅的儿子。

他的父亲,在一次隧道塌方事故中永远地离开了。

李明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梦到自己的父亲了。

但是,当他听到那些熟悉的声音时,尘封的记忆瞬间被唤醒。

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在弄堂口等待父亲回家,听着父亲那沉稳而有力的脚步声,一步一步地靠近。

“爸,我好想你!”李明哭得撕心裂肺。

“声景镜屋”的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愿意“用声音见面”。

他们不再抗拒,不再沉默,他们开始主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声音,为自己代言。

秦峰知道,他的“地下回声计划”,正在慢慢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