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你们听到的,是实时信号(2 / 2)

突然,吴小雨惊呼一声:“我去!这什么情况?”

于佳佳看着吴小雨手机屏幕上的内容,眉头微微皱起。

“怎么了?小雨。”林小满也凑了过来,金丝边眼镜在阳光下反射出一道光芒。

吴小雨脸色有些难看,指着屏幕上的几张截图:“中学那边炸锅了,家长联名投诉,说咱们的‘城市感知课’是‘玄学洗脑’,要求学校取消课程!”

“玄学洗脑?”于佳佳冷笑一声,把手机揣回兜里,“这帮家长,懂什么叫城市的心跳?”

她抬头看向林小满:“林老师,怎么看?”

林小满推了推眼镜,沉静地说:“解释没用,得让他们自己听见。”

“正合我意!”于佳佳”

说走就走,三人立刻行动起来,当然,还少不了咱们的“节奏老炮”赵工。

第一站,下水道井盖。

赵工蹲下身子,掏出他那根用了几十年的听诊器,熟练地往井盖上一贴。

“听!”赵工眯起眼睛,一脸严肃,“这底下的水流,不正经!有杂音,肯定有堵塞!”

于佳佳举起录音笔,对着赵工:“赵工,用您专业的‘焊缝听诊法’,给大伙儿讲讲,这井盖底下的门道。”

赵工清了清嗓子,对着录音笔,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开始了他的“下水道听诊教学”:“这声音啊,就像人生,有的地方顺畅,有的地方堵得慌。得用心听,才能知道哪里该疏通,哪里该下猛药!”

吴小雨则在一旁,架起她的专业设备,开始解析井盖的结构振频。

“这个井盖的材质是球墨铸铁,振动频率在300赫兹左右,如果出现异常频率,就说明结构出现了问题。”她对着镜头,用专业的术语解释道。

林小满站在一旁,闭上眼睛,感受着从井盖上传来的震动。

“这声音,带着一点点的忧郁,像是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渴望被关注。”她缓缓说道,仿佛一位生音的诗人,在解读着城市的情绪。

接下来,他们又来到了老旧的红砖墙、锈迹斑斑的消防栓、甚至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面馆。

每到一处,赵工负责“听”,吴小雨负责“测”,林小满负责“感受”,于佳佳则负责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整整一天,他们几乎跑遍了丙三段的每一个角落,录制了大量的素材。

于佳佳回到工作室,连夜开始剪辑。

她要把这些素材,剪成五集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听得见的路》。

“谁还不会听个响儿?”于佳佳一边剪辑,一边嘀咕着,“这帮家长,以为城市是哑巴吗?老娘就让你们好好听听!”

三天后,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市教育公众号悄悄推送了一篇题为《我们是不是都聋了七年?

》的推文。

文章的内容,正是于佳佳团队制作的《听得见的路》。

推文一发出,立刻就像一颗炸弹,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一开始,还有人质疑:“这什么玩意儿?故弄玄虚!”

但很快,评论区就开始倒戈了。

“我儿子看完之后,跟我说,原来地真的是会跳的!以前我还以为他在胡说八道!”

“我家孩子现在每天都要去摸摸小区里的井盖,说要感受城市的心跳,我都要被他烦死了!”

“看完这个,我才知道,原来我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这哪是玄学?这明明是科学好不好!是咱们大人太迟钝了!”

一夜之间,“城市感知课”彻底火了,甚至登上了本地的热搜榜。

林小满也被市教育局紧急叫去参加“课程科学性论证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个个都带着审视的目光,盯着站在发言席上的林小满。

一位心理学教授率先发难:“林老师,我承认您的课程很有创意,但是,主观听觉能否作为教学依据?这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啊!”

林小满并没有急于争辩,她从容地从包里拿出一个骨导耳机,递给在座的每一位专家。

“各位专家,请戴上耳机,听一段声音。”

专家们面面相觑,但还是按照林小满的要求,戴上了耳机。

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像是菜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又像是清晨街道上的车流声。

一位专家皱着眉头:“这算什么数据?噪音污染吗?”

林小满微微一笑,轻轻按了一下播放键。

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咚咚咚”的声音,节奏感十足。

与此同时,会议室的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

“怎么回事?”一位专家惊讶地问道。

林小满指了指窗外:“各位专家,现在正有我们的学生,在丙三井盖敲击三下,你们听到的,是实时信号。”

她顿了顿,语气平静地说:“这不是回声,是活体反馈。你们听到的,是城市在回应我们。”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