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说白了,这不就是风水吗?(2 / 2)

她想看看,这些自诩为“专家”的人,在听到这段声音后,会作何反应。

与此同时,林小满受邀来到一间充满设计感的青年创业空间,为一群年轻设计师做了一场主题为“听不见的基础设施”的工作坊。

她穿着一件宽松的亚麻衬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整个人看起来既文艺又知性。

“各位,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听不见的基础设施’。”林小满的声音轻柔而富有磁性,“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基础设施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道路、桥梁、管道等等。但实际上,还有很多我们听不见、看不见的东西,也在默默地支撑着城市的运转。”

“说白了,这不就是风水吗?”一个穿着格子衫的年轻设计师笑着说道。

“风水?”林小满微微一笑,并没有辩解,“你可以这么理解。但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是通过声音来感知城市,来了解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她走到投影仪前,打开了一段提前准备好的录音。

录音里,有暴雨夜排水管的啸叫声,有凌晨供暖管道的叹息声,有地铁经过时地砖的轻颤声……

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声景图。

突然,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学员惊呼道:“这段……这段录音,是不是丙三路段?”

林小满转过头,看着那个一脸惊讶的学员,点了点头:“没错,这段录音就是从丙三路段采集的。”

“可是……可是这段声音听起来很奇怪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共振。”那个学员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是很奇怪。”林小满叹了口气,“你们以为我们只是在修路?其实,路也在修我们。”

她的话语充满了哲理,让在场的年轻设计师们陷入了沉思。

工作坊结束后,大部分学员都离开了,只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孩留了下来。

她走到林小满面前,递上了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吴小雨”三个字。

林小满接过名片,仔细地看了一眼,然后抬起头,与吴小雨对视着。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仿佛在进行着某种无声的交流。

片刻之后,林小满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枚旧U盘,递给了吴小雨:“这里面是你奶奶当年录制的巷口风声,她说你会懂。”

吴小雨接过U盘,紧紧地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时间又过了几天,吴小雨即将正式入职设计院。

在入职前一天,她主动向领导申请,参与“老旧管网智慧化改造”试点评审会。

评审会上,各位专家、领导齐聚一堂,气氛庄重而严肃。

市规划院的副总工陈砚田首先发言。

他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官僚,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认为,在老旧管网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用AI模型全面替换人工巡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陈砚田侃侃而谈,“至于那些所谓的‘主观听诊法’,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保留,应该坚决淘汰。”

他的话语充满了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轮到吴小雨发言时,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陈砚田的观点进行附和或者反驳。

她只是默默地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了一段事先准备好的视频。

视频里,赵工拄着拐杖,站在巷口,用耳朵贴着井盖,仔细地倾听着。

他听了一分钟,然后抬起头,对着镜头说道:“东侧焊缝裂了两厘米。”

紧接着,镜头切换至一辆专业的检测车。

检测车上的红外扫描结果显示,赵工所说的位置,果然有一道细微的裂缝,长度分毫不差。

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吴小雨放下遥控器,转过身,看着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轻声说道:“机器能测温,但听不出‘疼’。”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会议室里回荡着,久久不散。

全场陷入了沉默。

陈砚田低着头,翻阅着手中的文件,但他的手指却在微微颤抖。

赵工并不知道自己上了市里的内部汇报材料附件。

那天傍晚,他像往常一样,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到巷尾的小卖部,准备买包烟。

“赵大爷,您来啦!”小卖部的老板热情地招呼着,“给您来包新烟,尝尝?”

“新烟?”赵工有些疑惑,“啥新烟啊?”

“街道办订的,说是‘文化保育补贴’。”老板笑着说道,顺手递给赵工一包他从未见过的牌子。

赵工愣住了。

他接过烟,仔细地看了看,只见烟盒上印着一些古色古香的图案,还写着“老城记忆”几个字。

“这……这是啥意思?”赵工有些摸不着头脑。

“嗨,您就抽着吧,反正不要钱。”老板摆了摆手,“说是感谢您为老城区做出的贡献。”

赵工更加疑惑了,他拿着烟,走出了小卖部。

回家路上,他发现巷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门前,都换上了新型的减震地砖。

这些地砖颜色鲜艳,花纹精美,看起来既美观又实用。

唯独他家门口的那一块地砖,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破旧而沧桑。

地砖的缝隙间,还嵌着一些用铜丝编成的波形纹。

赵工仔细地看了看,突然明白了——那是他当年为了寻找管道漏点,在地上撒沙画出的震动轨迹!

他心里顿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