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僧道各异(2 / 2)

第二天一早,王吉来到帐篷里,略带几分兴奋地说道:“将军快起来吧,许真人找你辞行呢!”

李晓明十分诧异,连忙起床,见许逊背着铜剑,正在帐篷外等候,

“将军,承您照顾两日,贫道腿上已无大碍,此地离贫道祖地不远,特来辞行。”

李晓明不忍就此分别,挽留道:“真人,我们北上也路过颍川,何不再同行一段路途?”

许逊笑道:“贫道祖地在颍川以南,并不与将军同路,不得不在此分离,

咱们有缘,自会再见。”

李晓明见他决意要走,沉吟片刻,跑进马车里,用个麻袋装了一贯铜钱、和四五斤糙米出来,

说道:“真人一路风餐露宿,且受了小子这些钱粮,路上也好不受饥寒之苦。”

许逊想了想,大大方方地接了过去,

向李晓明作揖笑道:“方外之人,要钱其实无用,只是不能拂了将军的一片好意,

我便收下,路上以将军之名赈济穷人吧!”

许逊说完,又行了个礼,背上麻袋转身向东南而去。

李晓明默默看着,十分不舍,也有些朦朦胧胧的羡慕之意。

正想着呢,却又见许逊回头朝他望了望,长长地叹了口气,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口里却吟唱道:“本是天外云游客,莫恋人间花月浓。情丝万缕皆成茧,世事千般终是空。

金银权位如沙漏,心随物累鬓霜重。忽觉身在樊笼里,脱却枷锁驾长风!”

李晓明听得眉头一皱,心头如遭重击,

其他几句倒还平常,只是这第一句:“本是天外云游客”,似乎意有所指。

莫非他能看穿我是个穿越者,不是这一世的人?

李晓明非常想向许逊问个清楚,抬头看时,只见许逊已经走的远了,连影子都有些模糊了......

(本章结束)

历史人物志: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豫章南昌人,祖籍豫州颍川人(一说汝南人),

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史载活了135岁。

许逊年轻的时候靠打猎为生。有一天他进山打鹿,射中了一头怀孕的母鹿。

母鹿受伤后小鹿流产掉在地上,母鹿不顾自己的伤痛,挣扎着去舔舐、哀悼它死去的幼崽,最后自己也死了。

亲眼看到这悲惨的一幕,许逊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感到非常悲伤和后悔。

他当场就折断了自己的弓箭,从此不再打猎,并决定开始修道。

他最初就住在西山(地名)一个姓金的人家里修行。

他听说在豫章(主要指现在的南昌或江西一带)有个叫吴猛的人,从一位叫丁义的术士那里学到了神奇的法术。

于是许逊就去拜这位“大洞君”吴猛为师。吴猛把道教最高深的核心教义(三清法要)传授给了他。

许逊这个人天生非常聪明,学问很大,对儒家经典、历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这些学问都很精通。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道家的修炼法术。

他二十岁的时候,被地方上推荐为“孝廉”(一种有德行的称号,也是做官的途径),但他多次被推荐都不肯去当官。

直到二十九岁,他正式拜在西安(现在江西修水)的吴猛门下学道,把师父的秘密本领都学会了。

三十六岁时,他和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郭璞一起,到处游历名山大川。

最后,他选择在南昌西郊的逍遥山(就是现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隐居下来,一心只想修炼成仙,根本不想做官。

平时在乡里,他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守信这些道理来教育感化乡亲们,大家都很尊敬他。

就这样一直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许逊四十二岁了,因为朝廷三番五次、非常客气地请他出来做官,他实在推辞不掉,没办法只好答应,去四川当了旌阳县的县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仙——许旌阳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

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

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

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口大增。

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着,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后来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

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

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真君东归后,时逢彭蠡湖(今鄱阳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许逊率领众弟子,足迹踏遍湖区各地。

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斩妖除魔,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