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正月,汴京皇宫的福宁殿里,烛火燃得正旺。
赵匡胤刚穿上龙袍没几天,案头就堆着厚厚的一摞史书,全是中唐到五代十国的旧卷宗。他穿着明黄常服,盘腿坐在榻上,手里翻着一本《旧唐书》,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书页上记着,建中四年,藩镇李怀光带兵攻进长安,唐德宗带着妃嫔往奉天逃,一路上连口热饭都吃不上,长安城里的宫殿,被士兵烧得只剩断壁残垣。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太监王继恩端着一碗热汤进来,见赵匡胤还在翻书,轻声劝道。
赵匡胤没抬头,指着书页问:“王继恩,你给朕念念,这页写的是什么?”
王继恩凑过去,清了清嗓子念道:“中和元年,黄巢义军破长安,唐僖宗奔成都,藩镇朱温拥兵自重,后弑唐昭宗,立唐哀帝,再后废帝自立,改国号梁……”
念到一半,赵匡胤抬手打断他,把书往案头一扔:“不用念了,这些事,朕闭着眼都能背下来。”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寒风灌了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窗外的汴京很安静,可赵匡胤眼前,却浮现出小时候见过的景象——那时候还是五代十国,他跟着父亲赵弘殷在洛阳谋生,有天夜里,藩镇的士兵突然闯进城里,烧杀抢掠,老百姓哭着往城外逃,他亲眼看见一个士兵,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推倒在地,抢走了妇人怀里的包裹。
“陛下,天寒,别冻着了。”王继恩连忙上前,把窗户关上。
赵匡胤转过身,指着案头的史书:“你看这些书,从安史之乱到现在,两百多年了,长安被破了多少次?皇帝被推翻了多少个?唐玄宗逃蜀,唐德宗逃奉天,唐僖宗逃成都;朱温废唐立梁,李存勖灭梁建唐,石敬瑭割燕云建晋,刘知远建汉,郭威建周……哪个朝代能撑过几十年?哪个皇帝能善终?”
王继恩低着头,不敢说话——这些事,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可没人敢像赵匡胤这样,当着皇帝的面,把前朝的烂事一一数出来。
赵匡胤又坐回榻上,拿起一本《五代史》,翻到“后周世宗柴荣”那一页:“柴荣是个好皇帝,想统一天下,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他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朕……”
他没再说下去,可王继恩心里清楚,赵匡胤是想起了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要是柴荣还在,要是后周的兵权没落在赵匡胤手里,他也成不了这个皇帝。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召集群臣,在紫宸殿议事。大臣们以为,新皇帝刚登基,要议的是封赏功臣、安抚百姓的事,可赵匡胤一开口,就问起了中唐到五代十国的战乱。
“诸位卿家,”赵匡胤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群臣,“从安史之乱到现在,两百多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皇帝被废,首都被破,老百姓流离失所,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说话。过了一会儿,宰相范质站出来,躬身说:“陛下,臣以为,是藩镇兵权太重,武将拥兵自重,他们手里有兵,就敢对抗朝廷,就敢推翻皇帝,就敢攻陷首都。”
“范宰相说得对。”赵匡胤点了点头,“五代十国的时候,哪个皇帝不是武将出身?哪个皇帝不是靠兵权上位的?兵权在武将手里,朝廷就像揣在怀里的鸡蛋,随时都可能碎。”
他又问:“那你们说,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宋不像前朝那样,不被藩镇攻陷首都,不被武将推翻,能千秋万代?”
大臣们议论起来,有人说要削弱武将兵权,有人说要加强朝廷兵力,有人说要严惩叛乱的藩镇。赵匡胤听着,没说话,直到议论声小了,才看向枢密使赵普。
“赵普,你怎么看?”
赵普上前一步,躬身说:“陛下,臣以为,要保大宋江山,关键在‘重文抑武’。武将拥兵易叛乱,文人掌权重规矩,只要重用文人,让文人掌管朝政,甚至参与军事,削弱武将的兵权,不让武将有拥兵自重的机会,就能避免前朝的战乱,保大宋千秋万代。”
赵匡胤眼睛一亮:“赵普,你接着说。”
“陛下,”赵普接着说,“中唐到晚唐,藩镇武将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朝廷管不了他们,他们才敢攻进首都;五代十国,武将靠兵变上位,知道兵权的重要性,所以新皇帝刚登基,就会担心其他武将叛乱,可越是猜忌,越是打压,叛乱就越多。要是重用文人,文人没有兵权,就算想叛乱,也没那个能力;文人掌管朝政,会按规矩办事,不会像武将那样,动不动就动刀动枪,天下自然就能安稳。”
赵匡胤点了点头,又问其他大臣:“你们觉得赵普说得对吗?”
大臣们纷纷点头,说赵普说得有道理。有个老臣站出来,说:“陛下,臣经历过五代十国,见过太多武将叛乱,太多皇帝被废。文人虽然不懂打仗,可他们懂治国,懂规矩,重用文人,确实是保江山的好办法。”
赵匡胤当即拍板:“好!就按赵普说的办,大宋从此,重文抑武!”
他当场下了三道旨:
第一道,收回各地藩镇的兵权,让武将把兵权交给朝廷,由枢密院(文官掌管)统一调配,武将只有带兵打仗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