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欧阳修阅卷遇“鬼影”?才子落榜竟因考官瞎(2 / 2)

越想越觉得,古代的科举,就是一场“考官说了算”的事。

没过多久,省试放榜,苏轼果然得了省试第一,那些被影子“点头”的考卷,也都被录取了。可放榜后没几天,就有个叫曾巩的文人,拿着自己的考卷,找到贡院门口,求见欧阳修。

曾巩也是个才子,文章写得扎实,见解也独到,这次省试却落榜了。他拦着欧阳修的马车,手里举着考卷,声音带着急:“欧阳大人!学生的考卷,您是不是没仔细阅?学生自认文章不算差,为何会落榜?”

欧阳修让马车停下,接过曾巩的考卷,看了一眼卷名,就想起了这份考卷——那天他阅这份考卷时,身后的影子摇了摇头,他没多细读,就放进了“淘汰”堆。

他把考卷递给曾巩,说:“你的考卷,我阅过。文笔尚可,但立意稍显平淡,未能切中时政,所以未被录取。”

“立意平淡?”曾巩急得脸都红了,“大人!学生在考卷里,分析了西北的边防问题,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怎么会立意平淡?您再仔细看看!”

欧阳修接过考卷,逐字逐句读了一遍。这次身后没有影子,他读得很认真,越读越觉得,曾巩的考卷里,确实藏着真知灼见,那些关于边防的分析,比很多被录取的考生都要深刻。可当时因为影子摇头,他竟没看出来。

他沉默了半天,说:“你的考卷,确实比我当初判断的要好。这次是我疏忽了,委屈你了。”

“疏忽?”曾巩的声音低了下去,眼里的光也暗了,“大人,学生寒窗苦读十年,就盼着能通过科举,为国效力。可就因为大人的一次疏忽,学生就落榜了……这科举,到底是选贤才,还是看大人的心情?”

欧阳修没说话,只是让人给了曾巩一些银子,让他回去再准备一年,明年再来参加科举。看着曾巩落寞的背影,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曾巩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再考;可那些因为考官疏忽,或者遇到庸官,一辈子都没机会的才子,又有多少?

他想起了自己认识的一个叫柳三变的文人。柳三变词写得极好,“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参加了好几次科举,都落榜了。不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好,而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觉得他写的词太“俗”,登不上大雅之堂,每次都把他的考卷淘汰。

有次柳三变落榜后,写了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欧阳修看了,心里很感慨——要是柳三变遇到的主考官,能懂他的词,能认可他的才华,他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还有个叫王安石的文人,年轻时参加科举,文章写得犀利,直指时政弊端。当时的主考官是个保守派,看了他的文章,气得把考卷扔在地上,说他“大逆不道”,直接淘汰。后来还是晏殊看中了他的才华,推荐他入朝为官,才没让他的才华被埋没。

这些事,像走马灯一样在欧阳修脑子里过。他忽然觉得,自己那天写的那句话,真是一点没错——“文章好坏,无定数,主考官心之所向,即为好”。

省试结束后,欧阳修回到家里,把怀里那张写着这句话的纸拿出来,贴在书房的墙上。每次有文人来拜访他,问起科举的事,他都会指着那张纸,跟他们说:“科举选贤,固然是初衷,但文章的好坏,终究要看主考官的判断。遇到懂你的考官,是你的幸运;遇到不懂你的,就算有才华,也只能再等一年。”

有次苏轼来拜访他,看到墙上的纸,问:“欧阳大人,您为何会写这句话?难道科举不是凭真才实学吗?”

欧阳修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说:“子瞻(苏轼字子瞻),你是幸运的,你的文章,刚好合了我的心意,还得了省试第一。可你想想,要是当时阅你考卷的,是个喜欢浮夸文风的考官,你的文章,还能被录取吗?”

苏轼愣了一下,没说话——他想起自己有个朋友,文章写得极好,可因为主考官觉得他的文章“太尖锐”,连续两次落榜,最后心灰意冷,放弃了科举,回家教书去了。

欧阳修又说:“现在的科举,考的是文章,文章这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不像算算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主考官喜欢婉约的,豪放的就会被淘汰;主考官喜欢保守的,犀利的就会被淘汰。很多才子,不是没才华,而是没遇到懂他们的考官,最后只能被埋没。”

苏轼点了点头,说:“大人说得对,学生以前没多想,现在想来,确实如此。”

后来,欧阳修把自己阅卷时遇到“鬼影”的事,还有对科举的看法,跟身边的文人说了。

这些话慢慢传了出去,成了汴京文人圈里的热议话题。

有人说,那“鬼影”其实是欧阳修自己的心思,他心里觉得好,就幻出个影子点头;有人说,那是贡院的先贤显灵,帮他选贤才;还有人说,不管是什么,都说明了科举的“主观性”——考官的态度,才是决定才子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