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樱桃芭蕉今年落了明年开,可人的生命,却像泼出去的水,没了就是没了。
所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而修行也是真正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一切的转折点,是太渊道人在【黑白学宫】十周年校庆那日,对着天下人说的一句话——“修行有成者,可享二百天寿”,点燃了天下人的热情。
其实早有百姓猜测。
三四十年过去,当年襁褓里的婴孩已成家立业,连孙子都能打酱油了,可国师太渊真人依旧是那副青衣白面的青年模样。
眼角没添半分细纹,发间没染半点霜雪。
市井里早有传言,说国师是“活神仙”,能驻颜长生。
如今得了他亲口证实,修行的好处如惊雷般炸响,天下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在华夏大地,餐风饮露、羽化成仙的传说一直存在。
寻常百姓一辈子困在田埂、作坊里,谁不盼着能多活几年,能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顿时,修行之风在这片大地盛行,武学、道功以各种方式在流传。
而在朝廷和百姓们共同的推导下,【黑白学宫】做到了在每一个县城都有分府。
至于其中的教导人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黑白学宫】的学子都换了许多届,正好充任助教,教百姓些基础的吐纳、拳脚功夫。
由于要成为先天境界很难,毕竟要领悟武道真意,还得感知并破开“玄关一窍”,能做到的人几乎是万里挑一。
久而久之,不少人便转了心思。
既然成不了先天,不如让修行变得更“有用”些?
太渊道人瞧出了这股趋势,索性出面提出了“武学生活化”的概念。
在过去很多人心目之中,武学只是一种用来杀人的工具。
学成之后,武力非凡,与常人不同,能有仇报仇,可以怨报怨,甚至一些心思邪恶之辈,学得一身武艺,杀人越货,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正是有了这种思想,千百年来,江湖武林和普通人的生活割裂开来。
江湖豪侠高高在上,飞来高去,视百姓如猪狗草芥,市井百姓则惧怕江湖人士,不敢与之有多大接触。
武学是真的只能杀人吗?
其实非是如此。
武学本是先民在远古时期慢慢摸索衍变而来,初始之时,是为了与与野兽凶禽搏斗,守家护邦。
后来诸多先贤总结学说,整合道理,武学逐渐有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概念。
发展到了如今,各种精妙武学层出不穷,可其中大多只被作为一种逞凶斗狠,杀人夺命的手段。
武术武技众多,武学较少。
什么是“武学”,自然是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对待。
在太渊想法之中,武学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可以通向各方,达到许多不同的地点。
这样一来,武学必将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就像读书识字,变得和吃饭喝水一样的正常。
既然如此,自然不能尽想着发展多么精妙绝伦的内功心法,多么强大精巧的招式,而是要回归于普通,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太渊把这句话刻在了学宫的门碑上。
比如,有人觉得自己相貌不好,于是想研究开创出一门可以美容的武功。
什么是美容?
其实对于男子女子,都是一样。
皮相,风仪,气度,才识与力量之美。
其他先不说,总先得顾忌皮相。
身段颀长,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还有皮肤状态、五官骨相等等。
所以,有一帮人根据昔年逍遥派诸多秘籍残篇参考,还有可以易筋柔骨的功夫,综合其他武学知识,终于创造出来。
这门武功不重争斗威力,而是专工美化容貌方面,孕育出来的真气全都用于“塑形”,能让腰杆更直,能让皮肤更细腻,甚至能慢慢调整五官的骨相。
此功一出,立即惹得众多人学习。
创造者团队也狠狠赚了一大笔,名利双收。
也有在岸边讨生活的人提出,每年有很多人死于水里,那么能不能研究出让人在水面行走的武功,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溺水事件。
他们希望这种武功可以不用要先天境界就能施展,他们更希望是希望哪怕是后天三流的武者,也能凭借这门武功,在水面上如履平地。
他这想法一出,引得很多人都来了兴趣。
他们成立了一个团队,耗费无数精力,研究出了如何行走水面的功夫。
练这功夫的人,只需将内息聚在脚底,借着水面的浮力轻轻一点,就能像走平地似的在水上行走,虽走不快,却足够救人。
太渊道人知道后,很感兴趣。
这不就是前世一个忍者漫画里的玩意儿么!
眼看这个团队打算解散,因为目标已经完成了。
太渊道人出面将这个团队挽留住了,这些人思维不错,有智慧,有想象力创新力,说不定还能做出其它成就。
他要的是百花齐放,智慧之光洒遍九州大地,要尽众生智慧去创造,去实践,变不可能为可能。
时光又悄然滑过九年。
九如和尚也迎来了自己的突破——他终于化去了“唯吾独尊”的本相,达到了“无法无相”的境界,与张三丰、太渊站在了同一高度。
到了这个层次,九如和尚感觉自己的心神可以缩成微尘,钻进草叶里看露珠;也能扩成天地,裹着整个京城感受风的流转。
能大能小,可有可无。
可以无相为有相,也能以有相入诸相。可以藏天地于芥子,也能够化微尘为宇宙。
“以无观有,万物皆有;以无观我,本无一物。”九如和尚轻声念着,嘴角漾起一抹通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