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622年)七月,盛夏的长安城浸润在潮湿闷热中,蝉声嘶哑。当秦王李世民力排众议,将平定河北叛乱的旌旗交到年仅十九岁的淮阳王李道玄手中时,满朝文武都以为这不过是场早已注定结局的扫尾之战。
然而,就在玄甲军先锋刚刚开出潼关的第三日清晨,一匹浑身浴血的战马踏碎了朱雀大街的宁静,马背上的驿卒用尽最后力气嘶吼出那句让整个王朝为之震惊的战报:
“迁州……急报——!”
只见这驿卒浑身浴血冲入兵部衙门,嘶声禀报:“邓士政聚聚众作乱,已擒杀刺史李敬昂,占据州城!”
嘶哑的吼声如同濒死野兽的哀鸣,瞬间撕裂了衙署内沉闷的公务气息。那名驿卒几乎是滚进来的,甲胄破碎,浑身浴血,每一步都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血脚印。他脸色惨白如纸,唯有一双眼睛因极度的恐惧与使命的支撑而赤红如火。
唐初迁州的治所在光迁县,即今天的湖北省房县。当时迁州主要管辖房陵、竹山、永清、上庸等县,这片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部分地区。北周时便已设置迁州。隋朝大业初年,迁州被改为房州。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又将房陵郡改回为迁州。
再说堂内诸位官员被这突如其来的迁州变故惊得愣在当场,只见那驿卒踉跄数步,再也支撑不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最后力气喊道:
“邓士政反了!刺史李公……李公他已殉国!迁州城……陷落了!”
这句话如同寒冬腊月里的一盆冰水,迎头浇下,让所有人从头顶凉到脚心。
邓士政出身迁州地方豪强,邓氏一族于地方盘根错节,广拥田产,兼营矿冶,州中私兵、匠户多出其门。其人表面豪爽重义,交游广阔,实则野心勃勃,刚愎自用。
隋朝时他便以门荫入仕,任迁州司仓参军。唐朝初立,因助朝廷稳定地方、供应军需有功,于武德四年升任迁州别驾,协理州务。其在任上,常以“熟知地方利弊”自居,与刺史李敬昂政见多有不协。
此刻,端坐于上首的兵部侍郎孙大人听闻驿卒所报,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盏被衣袖带翻,碎瓷与茶水四溅,他却浑然不觉。
“你说什么?!李刺史他……”孙大人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迁州刺史李敬昂不仅是他的同年好友,更是一位深受爱戴的能吏。
李敬昂出身河东儒学世家,少年时即以品行端方、勤勉好学闻名。其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尤擅刑名钱谷之务,是朝中有名的能吏干臣。
隋朝时,李敬昂曾任县令,以考绩卓异升任监察御史。唐朝鼎革后,皇帝李渊慧眼识才,以其“通晓庶务,可安地方”,于武德三年(620年)特授迁州刺史,委以重任。到任后,他大力整肃吏治,清丈田亩,减轻赋役,深得民心,然此举亦触及地方豪强之利。
但见那传信驿卒伏在地上,肩头剧烈耸动,泣血般回溯起那场发生在数百里之外的惨剧,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勾勒出地狱般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