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留了下来,尽管疲惫不堪,但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李明远走到窗边,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心中百感交集。
作为穿越者,他深知集成电路对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意义——它不仅是电子工业的基石,更是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
在他那个时代,龙国曾因为在芯片领域的落后而付出惨痛代价。
而现在,他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又过了五天,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憔悴不堪,但无人抱怨。李明远更是几乎没合过眼,随时监督每一个工艺步骤。
掺杂、氧化、金属化、引线键合……一道道工序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被一一克服。
李明远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用最原始的设备实现了本该需要先进仪器才能完成的工艺。他用自制的蒸发室进行金属化,用精密机械臂完成引线连接,甚至用改装的医用显微镜进行质量检查。
终于,在第十天清晨,龙国历史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诞生了。
"这就是我们的'龙芯一号',
"李明远小心翼翼地将芯片放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声音因为连日劳累而沙哑,
"一个包含四个基本逻辑门和一个简单加法器的集成电路。
"
厂长老孙皱着眉头,盯着那块不起眼的小玩意:
"就这?十天没日没夜,就弄出这么个小东西?
"
李明远微微一笑:
"看起来不起眼,但这里面集成了相当于二十多个电子管的功能,而体积只有一个火柴盒的十分之一。
"
"真的假的?
"老孙半信半疑,
"这玩意儿能用在啥地方?
"
李明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团队:
"准备测试平台,我们要看看这块芯片的实际表现。
"
技术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将芯片安装到一个临时搭建的测试平台上。这个平台看起来像是一堆电线和仪表的混合体,中间是一个小小的插槽,用来放置芯片。
"这是怎么连接的?
"老刘好奇地问,
"这么小的东西,电线怎么接上去?
"
"引线键合技术,
"李明远解释道,
"我们用极细的金线将芯片内部的电路与外部引脚连接起来。每根金线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
随着测试平台的搭建完成,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实验室里。工程师、技术员、甚至一些听说
"有新鲜事
"的普通工人,都挤在一起,好奇地望着那个小小的装置。
厂内的传言已经传开了——李明远和他的团队在做某种
"神秘的电子设备
",能够替代整个屋子的电子管。大多数人嗤之以鼻,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他们前来一探究竟。
"准备好了吗?
"李明远环视众人,得到一片肯定的回应后,深吸一口气,
"那么,开始测试。
"
他小心翼翼地将芯片放入插槽,连接好电源和信号线。一个简易的控制面板摆在前方,上面有几个按钮和指示灯。
整个房间鸦雀无声,只有测试设备发出的微弱嗡鸣。
李明远的手指微微发抖——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第一次编程成功的瞬间,那种创造的喜悦无与伦比。
"通电。
"他轻声说。
助手拨动电源开关,芯片上的指示灯亮起,微弱但稳定的绿光。
"芯片正常供电,无短路现象。
"助手报告。
李明远点点头,开始输入测试信号:
"逻辑门测试,信号A高电平,信号B低电平。
"
助手按下相应按钮,向芯片发送预设的脉冲信号。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紧盯着面板上的指示灯。
一瞬间,指示灯按照预期的逻辑关系依次亮灭——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每一个逻辑门都完美响应了输入信号。
"成功了!
"李明远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但立刻控制住自已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