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沉思片刻:
"需要多长时间?
"
"两周内可以完成第一套原型,
"李明远计算道,
"关键部件都能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或改装。难点在于如何整合这些部件,使其在坦克上稳定工作。
"
李云龙拍板:
"好!我立刻申请调拨资源,优先保障这个项目。同时,提供更多敌国'雷神'系统的情报,帮你针对性设计。
"
得到军方全力支持后,李明远的团队立即投入工作。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负责预警系统、拦截武器和控制机制的研发。
预警系统组的首要任务是改装缴获的敌军AN
TPQ-1雷达。这种原本用于炮兵定位的轻型雷达,被李明远天才地改造成了火箭弹探测器。
"关键是调整扫描频率和信号处理逻辑,
"李明远向技术人员解释,
"我们不需要它精确定位远距离目标,只需要在近距离探测到快速移动的小型物体,比如火箭弹。
"
同时,另一个团队正在研发备用的红外告警器。
"这个设计更简单,但实用性可能更强。
"李明远指着一个圆柱形装置说,
"它利用热敏元件探测火箭发动机的热辐射特征,一旦发现符合特定模式的热源,立即触发警报。
"
拦截武器组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14.5毫米高射机枪改装成近防武器相对简单,难点在于提高其对快速目标的命中率。
"传统意义上的人工瞄准肯定来不及,
"李明远对团队说,
"我们需要设计一种简易的辅助瞄准系统,能根据预警信号快速指向威胁方向。
"
他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设计:使用简单的机械-电气联动机构,将预警系统的信号直接传导到机枪转向机构,实现
"粗瞄准
"。操作员只需要做微调并扣动扳机,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
更具挑战性的是小型反导导弹的研发。团队开始尝试改装现有的57-1地空导弹,减小尺寸,简化制导系统。
"我们不追求长射程和高精度,
"李明远强调,
"这些导弹只需飞行500米至1公里,形成一个保护伞。关键是反应速度和可靠性。
"
导弹改装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特别是如何在不依赖复杂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基本制导功能。
李明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
"既然我们无法实现全自动制导,那就退而求其次,采用半自动方式。导弹本身只具备最基本的稳定功能,主要依靠发射前的正确朝向。预警系统探测到威胁后,导弹发射架自动转向威胁方向,由操作员确认并发射。
"
这种设计虽然牺牲了一些性能,但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使项目在当前条件下变得可行。
整个系统的控制机制也采用了类似的简化思路。没有复杂的计算机,只有简单的电路和机械联动装置,甚至保留了手动操作选项作为备份。
"这种设计我称之为'机械-电气混合控制',
"李明远向团队解释,
"它避开了我们无法攻克的电子计算瓶颈,但保留了系统的核心功能。
"
一周艰苦工作后,第一套原型系统的各个部件逐渐成型。李明远站在装配车间,看着技术人员将改装后的14.5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在一辆T-34坦克的顶部,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总工,按照你的要求,机枪座能360度旋转,仰角最大85度。
"技术员报告道,
"电动驱动系统已经连接到预警雷达,收到信号后能在0.5秒内转向目标区域。
"
李明远点点头:
"很好。反导导弹呢?
"
"第一批改装导弹已经完成,但稳定性测试结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