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贝州兵变(1 / 2)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1776 字 1个月前

介绍完文彦博的过往,我们现在就来聊一聊在宋朝重新改组两府班底的这年十一月所发生的“贝州王则兵变”。

先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宗教的出现以及其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但邪教却没有这么深奥,邪教的教主无一不是以宗教的名义为自己或所属团体谋私,或钱财,或名利,或兽欲,野心和贪欲更大的人则是要封疆裂土自成一国之尊。人类自认为是自然界智商最高的物种,可时至今日为何仍然有那么多人会被邪教人士以宗教的名义成功洗脑呢?别说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就连很多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也照例甘为邪教的教主当牛做马听其差遣,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请注意,这些人的脑子绝对没有坏掉,其智商和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比我们这些“正常人”还要正常。如果我说这些人也是有信仰的,那么这会不会涉嫌侮辱了信仰这个词呢?但是,客观地说,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把邪教的教主和教义当成了自己的信仰——精神和人生的双重信仰。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同时这股力量也是可怕的,因为对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来说,信仰是高于生命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它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之后便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贝州兵变正是一起典型的邪教危害人间的案例。

这起兵变的领头人名叫王则,河北涿州人,早年因为逃荒而流落到了贝州(今河北清河县),最后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便主动卖身为人放牧。成年以后,王则又觉得放牧这种事没前途,于是又去投军,在军队里他倒是混出了点出息,成为了驻守贝州的宣毅军里的一名小校。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则的人身自由度提高了,其生活的圈子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他接触并最终加入了一个名叫弥勒教的宗教组织。

就像晁盖鸠占鹊巢抢了王伦的头把交椅,王则因为其禁军军官的身份很快就在这个团体里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并最终夺权成功,而他的身边这时候也聚集了一群奉他为尊的死忠。在这之后,这帮人开始大力在社会层面发展教徒,而且还鼓吹佛教的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不顶用了,人间真正的大神正是弥勒教的弥勒佛,而他王则正是弥勒佛在这世间的唯一代理人。总之就是一句话:信王则,得永生。

为了迷惑群众并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弥勒教,王则还搞起了神鬼之说。当年逃难之时,王则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活下来便在他的后背刺了一个字,但王则对他的信徒和死党宣称这个字是弥勒佛刺在他背上的。他以此试图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他是真正的天选之子,只要跟着他干,那便是顺应天意,反之则是在逆天而为。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这种伎俩和说辞也是相当能蛊惑人心。在众人的交口相传中,王则变得神圣起来,他的教徒也是与日俱增。

在王则的手里,弥勒教不断地发展壮大。除了大本营贝州外,他们在附近的德州和齐州甚至是北京大名府等地都建立了分支机构,而这其中他们还吸纳了许多当地的政府官员加入。不但如此,王则利用他的禁军军官的身份在军队内部也吸纳了许多的职业军人成为该组织的信徒。

随着势力的增长,王则的个人野心也开始急剧膨胀。在身边一些不轨之徒的怂恿下,曾经的逃荒娃子此时竟做起了皇帝梦,而弥勒教也由此从一个民间的非法宗教组织变成了一个以谋求建立政权为行动纲领的邪教组织,他们的愿景就是占据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而与宋朝划黄河而治。

看上去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很幼稚?甚至这简直就像是一种天方夜谭,可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当一个人一旦被人以宗教的方式成功洗脑,那这人就会把这视为一种信仰——可以为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此外,王则的手下可不止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这无异于就是成千上万个死士。邪教的危害以及它所蕴藏的巨大破坏力我们无需在此多说,当这类组织一旦干起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是准备通过武力建立自己的政权,那这必然导致生灵涂炭之灾。

眼见时机已经成熟,王则便开始谋划举兵起事。经过与其手下各位狗头军师的一阵合计,众人最后商定于公元1048年元旦节这天正式起事。他们的计划是在这一天多地同时举事,而澶州的教徒任务最为关键,他们要在举事之初就迅速地毁掉黄河上的浮桥,从而将整个黄河以北与宋朝就此割裂成两半。

此计划通过秘密渠道下发到各地之后,有人却很不高兴,准确说是有人想要抢戏,此人便是大名府里的一个名叫潘方净的邪教头目。他对这份计划嗤之以鼻,而且他自己还有更高明的想法:多地同时行动有什么了不起?毁澶州浮桥更是多此一举,直接拿下大名府岂不是更省事?只要拿下了宋朝的北京,整个河北就可传檄而定!

这个潘方净不但敢想更敢做,他直接怀藏利刃去请见大名府的留守,也就是刚刚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的贾昌朝。他的计划是“劝降”贾昌朝,如果不行就用刀逼着贾昌朝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