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宗室问题(2 / 2)

曹文诏赶忙起身行礼:“侯爷,末将是粗人,只会打仗冲锋,其他事都不太懂。

左都督之位,末将从未想过,但若侯爷信任,末将愿一试。

只是不知侯爷要交代何事?”

见他神色凝重,江宁宽慰道:“老曹,别太担心,也不是什么难事。

你在辽东待过,对九边的情况该有所了解。

年前御前会议上,陛下已明确表示,年后要彻底整顿九边。

毕竟九边积弊太深,本土将领自成一派,吃空饷、喝兵血、冒领军功,甚至勾结敌军走私粮草,这些问题至今存在。

所以本侯打算派你带兵从固原镇开始,整顿九边军务。

裁撤老弱、编练新军,将原有本土将门连根拔起,让九边重新成为大明的精锐之师,而非如今这般混吃等死、只知防守、毫无进取之心。”

曹文诏一脸正色:“侯爷放心!

末将定全力以赴,不负厚望!”

“你也不用独自前往,”江宁补充道,“本侯会向陛下上奏,让兵部尚书李邦华与你同去,有他辅佐,行事会更顺手。

同时,会从京营选派一批年轻将领编入九边,以此为基础重新整顿。

至于那些老油条和本土将门,有不法之事便严查严办,无能之辈直接让卸甲归乡养老。”

曹文诏郑重点头,江宁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曹,只要办妥此事,日后英国公、陈侯爷、沈侯爷卸任,这位置便由你补上。”

曹文诏神情激动难掩,五军都督府如今可是大明最高军事机构,与内阁平起平坐,五位左都督更是天子心腹,这意味着自己即将进入大明军事的权力中心,想想都激动。

江宁又细细叮嘱一番,曹文诏这才告辞离开。

曹文诏走后,江宁坐在椅上陷入沉思。

如今经过他的干预,大明的官场、军备、民生、赋税等都已焕然一新,自己能做的也差不多了,接下来该交给手下人施展。毕竟,自己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事。

几日后早朝结束,江宁来到御书房,向朱由校提议由曹文诏领兵五万整顿九边军务,同时派出兵部尚书李邦华从旁辅佐。

朱由校当场同意,为彰显自己的决心,又传旨赐李邦华尚方宝剑,许其先斩后奏之权,如此大的阵仗,足以表明朝廷整顿九边的决心。

毕竟派出了京营大将、当朝伯爵,再加上兵部尚书与尚方宝剑,要是九边将领仍不知趣,便由曹文诏就地镇压即可。

毕竟,朱由校早已对九边积弊早已忍无可忍。

九边每年耗费朝廷巨额粮饷,却只知消极防守,还时常被蒙古部落叩边掠夺,简直丢尽大明朝的脸面。

如今总算有精力腾出手来进行整顿,与江宁简单商议后,朱由校决定对九边兵力进行削减。

毕竟接下来大明对外将以军事打击为主,主动出击,九边无需再维持过多兵力。

况且北方各省新军已编练得初具规模,真若让敌人突破九边、侵入腹地,那五军都督府和京营的几十万将士也不用活了。

商议完九边整顿事宜,江宁准备告辞,却被朱由校喊住:“江兄,别急着走,朕还有件事想让你帮忙出出主意。”

江宁道:“陛下请讲。”

朱由校眉头紧锁:“江兄,年前御前会议上,郭允厚曾指出,大明宗室每年消耗朝廷大量钱粮,长此以往已成沉重负担,必须有所改变。

虽说此前已允许底层宗室子弟读书科举、种田务农、经商投军,但那些有爵位的宗室,没几人愿意放下铁饭碗。

况且宗室人口持续增长,照此下去,即便如今国库有些家底,也架不住这般消耗,用不了几十年,朝廷又会回到一贫如洗的境地。”

江宁沉思片刻,试探着问:“陛下,您确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朱由校一脸正色:“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江兄,你也别扯淡了,直接给朕说主意。”

见朱由校态度坚决,江宁不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启禀陛下,我大明自太祖开国,便定下宗室子弟八等爵位制度。

然而宗室世代繁衍,人口成倍增长,至今多则传了十几代,少则也有七八代。

如今境内亲王便有三十二位,郡王二百五十一位,至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必须削减宗室等级,所以臣建议,直接取消奉国将军、奉国中尉两等爵位,将原有八等改为六等。

同时将爵位继承方式改为世袭递降,并对各藩下辖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设定名额限制。

宗室子弟没有爵位可继承时,朝廷给予一笔补偿银与土地,让其自谋生路。

“此外,对于已担任朝廷官职的藩王,可削减原有俸禄,只发一半。

比如信王殿下,俸禄经改制后为一万五千银元,现只发七千五百银元,同时他担任宗人府大宗正,属当朝一品,可另领一份一品大员俸禄。

远在缅北任总督的蜀王、河南任河道总督的周王,也照此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