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过后,各部衙门恢复正常办公,从南京远道而来的熊明遇与侯洵也前往吏部报到。
吏部尚书杨鹤亲自接见二人,流程走完,熊明遇便前往督察院赴任,侯洵刚要离开,却被杨鹤单独留下。
侯洵心中疑惑,见杨鹤上下打量自己,心中不禁一紧,这位杨大人难道有特殊癖好?
可却从未听过呀!
正思忖间,杨鹤开口笑道:“侯大人无需紧张。
如今你已是户部右侍郎,正三品大员,位高权重。
但本官得提醒你,在京城办差不比南京养老,干得好则加官进爵,干不好罢官夺职都是轻的,更不要动些乱七八糟的心思算计。
京城这潭水深得很,你把握不住。”
侯洵听得云里雾里,仍诚惶诚恐行礼:“多谢杨大人提醒,下官铭记于心。”
说罢匆匆告辞。
望着他的背影,杨鹤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侯侍郎竟打主意到江侯爷头上,真是无知者无畏,也不打听打听江侯爷在京城的名声。
朝堂之上本无秘密,侯洵撺掇儿子侯方玉拜江宁为义父的事早已传开,杨鹤不愿看着他自寻死路,省的到时候自己还得填补官职空缺的麻烦,才出言提醒,只希望他能听进去。
可侯洵显然没领会弦外之音,到了户部,尚书郭允厚亲自接见,见面便满脸喜色:“侯大人,本官盼星星盼月亮,可把你盼来了!”
侯洵忙行礼:“尚书大人言重了,下官何德何能,敢劳大人如此看重?”
郭允厚抚须笑道:“别的不说,就冲你敢把主意打到江侯爷头上,放眼京城,有这胆量的可没几人。”
侯洵闻言一愣,神情尴尬。
郭允厚却不在意,续道:“如今到了京城,老夫公务繁忙,还得仰仗侯大人多分担些。”
侯洵赶忙应承:“尚书大人放心,下官必定竭尽所能。”
随后,郭允厚点头,让毕自肃带侯洵熟悉公务。
一路听着毕自肃讲述,侯洵只觉大脑快要宕机了,大明国库的情况他再清楚不过,没曾想短短数年竟富得流油,存银更是多达一万万银元。
以大明朝往年岁入两千五百万银元算,这相当于四年不吃不喝的总和,而且朝廷这几年还接连发动大战、推行新政。
震撼程度,远超想象,也意味着自己接下来的差事要好办得多。
交接完公务,毕自肃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侯洵疑惑发问,对方却只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去。
侯洵满心莫名,当晚返家,见儿子侯方域满脸沮丧,眉头微皱。
未等开口,侯方域便红着眼嘶吼:“爹!
您能不能别再坑我了?
别人都是儿子坑老子,您这当爹的倒坑起儿子来!”
侯洵怒道:“你这逆子胡说什么?”
侯方域怒火更盛:“就是您出的馊主意,蹿撵着我去拜江侯爷为义父,结果被他从府里赶出来!
昨天在京营,侯爷召集所有千户及以上将领到中军大营,虽没指名道姓,却骂了一通,还说下次有大战,就让我第一个冲锋,与敌军血战到底!
如今我已成京营笑柄,这全拜您所赐!”
侯洵如遭雷击,愣在当场,猛然想起白日里杨鹤、郭允厚、毕自肃的态度,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他只顾着让儿子抱江宁大腿,却忘了这位江侯爷虽然看似温和,实则杀人不眨眼,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他神情尴尬地坐下,望着愤怒的儿子,低声道:“儿呀,爹对不住你,害苦你了。”
侯方域见一向强势的父亲服软,反倒惊讶,原本准备好的争吵之词竟说不出口,上前问道:“爹,那我如今该怎么办?
总不能真等下次打仗,提刀冲在最前面吧?”
侯洵沉思许久:“儿呀,今后在军中行事低调些,用心做事,日子久了,这事自会过去。
只要你能立下军功,江侯爷定会高看你一眼。
为父如今也帮不上什么忙了。”
侯方域满心无奈,自己原本在京营混得不错,被老爹这馊主意一搅,名声尽毁,只得从头再来。
他默默点头,简单道别后便返回京营。
侯洵心情郁闷,想请熊明遇来府中出谋划策,下人却回报熊明遇病了。
他疑惑不已,白天在吏部见面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生病?
看看只能改日再去拜访了。
熊明遇确实病了,却是吓出来的。
到督察院与左都御史朱大典交谈后,他才发觉自己和侯洵把京城想得太简单,这潭水深不见底,稍不留意便会翻船。
侯洵撺掇儿子拜义父的事已闹得人尽皆知,万一江侯爷为此大开杀戒了,他必须得与侯洵保持距离,免得被牵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