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南下计划不变(2 / 2)

这背后牵扯多少人和事,实在不敢细想。”

江宁点了点头,他清楚战争从来是政治的延伸。

对付辽东建奴,既要考虑军事,更要权衡政治。

熊延弼说的,确实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如今大明整体局势虽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一步错不得,一步错便是满盘皆输。

这风险,熊延弼冒不起,他江宁冒不起,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更冒不起。

如今,辽东的情况,众人已然明了,眼下只能等待朱由校的决断。

这时,江宁忽然向陈策问道:“陈侯爷,当初您卸任山海关总兵回京之后,那位置由谁接任了?”

陈策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老夫年事已高,记性实在不济,约莫是哪位年轻将领吧。”

沈有容也摊手道:“老夫那时正赋闲在家,并不清楚。”

坐在一旁的张维贤则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默不作声,心中却暗自思忖:定国公啊定国公,老夫对你可算仁至义尽了。

山海关总兵这等要职,老夫当初二话不说便让给了你。

就算如今你调回京师,京城也没你的位置,总不能就此回家养老吧?

呆在山海关其实挺好,起码没功劳也有苦劳。

等过几年,朝廷调集大军彻底平定辽东建奴,你便能卸任回京,单是镇守山海关这几年的功绩,陛下定然也会高看你一眼。

随后,众人各自散去。

次日,朱由校在御书房召见熊延弼,细问辽东局势。熊延弼将实情一五一十全盘托出。

朱由校听罢,眉头紧锁,随即对熊延弼温言安慰了几句,又赏赐了些东西,便让他下去歇息了。

紧接着,朱由校让人火速传召江宁入宫。

江宁来到御书房,见朱由校眉头紧锁,开口问道:“陛下,可是刚见过熊延弼?”

朱由校点了点头:“辽东的情况,熊延弼都跟朕说了。”

江宁神色平静:“那陛下接下来打算如何安排?”

朱由校道:“江兄,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江宁轻叹一声:“连熊延弼这等人物,也只能稳住辽东局势、步步为营,不敢贸然进攻,臣也没有什么良策。”

朱由校站起身,在大殿内踱了几步,思索片刻后说道:“江兄,既然如此,便按熊延弼的计划来,朕最多给他三年时间。

三年之后,无论结果如何,朝廷都要调集大军前往辽东剿灭建奴。

年后,就按咱们之前的计划,由你牵头去江南,先把那边的人彻底镇压,省得他们整天在背后搞小动作。”

江宁点头应下。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朱由校的主张,结合眼下情况来看,确实最符合大明如今的国情,家里要是都不安稳,又哪有精力去处理外边的事呢。

这时,朱由校忽然开口:“江兄,若朕没记错,你两位夫人是不是年后四月生产?”

江宁点头。

朱由校道:“既然如此,便等你两位夫人生产之后,你再领兵南下吧。”

江宁心中感慨,暗道:这朱兄还算人性未泯,尚有良知,没让自己年后立马出发。

朱由校又问:“如今计划已定,年后出兵江南,你打算带多少人?”

江宁思索片刻后答道:“回禀陛下,对待江南士绅,咱们的态度向来一致,便是一个‘杀’字,没有任何谈判妥协的余地。

不过江南以文人士子为骨干,他们并未公然造反,朝廷无需调动过多兵力,臣打算调五万大军南下即可。”

朱由校点头:“除了魏忠贤,和五弟之外,还需要何人一同前去?”

江宁想了想:“请陛下将郭老抠、杨涟派给臣。”

朱由校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江兄,你挑的这些人可都是狠角色,没一个善茬啊。”

江宁笑了笑:“陛下,恶人就得恶人磨。

对付江南那些人,只有这些狠人才能镇住场子。”

朱由校点头:“既如此,年后你便带着他们南下。

记住,有事让魏忠贤顶在前边,他顶不住了,就让五弟上,五弟还顶不住,你再出手。”

江宁赶忙点头,心中暗道:这样安排最好不过了。

让老魏在前边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在骑着老魏过河,手上再拎着小老弟朱由检这个大杀器,何愁不能彻底平定江南?

随后,江宁又将林丹汉与建奴结盟的事说了出来。

朱由校听罢点头:“江兄,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了。

朕打算这样安排:辽东有熊延弼坐镇足矣,他的能力有目共睹,稳住局面不成问题。

若年后林丹汉敢继续率兵入侵河套,便调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配合驻守河套的五万大军进行抵御。

朕会派陈策前往大同坐镇,指挥全军。”

江宁点头称是:“陛下,如此安排最为妥当。

陈策是我大明仅存的老将之一,一生戎马,作战经验丰富,再加上满桂、何可纲、马世龙、杨肇基、黑云龙这些猛将配合,若是还对付不了一个林丹汉,那大家干脆别干了,回家抱孩子去。”

兄弟二人又就来年计划细细商议了一番,江宁才起身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