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朱由校,则换上一身便装,悄悄溜出皇宫,与江宁、老魏三人在街道上扛着工具一起铲雪。
三人干得满头大汗,身后一众护卫也干得格外卖力。
就连江宁那位窝在家里的便宜师傅神虚子,也走上街头,协助太医院和惠民药局一同给百姓赠医施药。
国子监的学子们被国子监祭酒徐可求带着,也上街铲雪。
大明皇家讲武堂的学子们同样走上街头,开始帮助百姓。
与此同时,在江宁的授意下,张文和也没闲着。
第二天,《天启时报》的头版头条上,赫然写着“让大明再次伟大起来”几个大字,上边清清楚楚记载了朱由校亲自带头给百姓捐款以及上街扫雪的事迹。
这则消息经过短短几个时辰,便彻底传遍了京师。
无数百姓纷纷跪地,朝着皇宫的方向磕头谢恩,天子亲自捐款,还带头上街扫雪,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于是,京城内外虽然大雪纷纷、寒风呼啸,却陷入了难得的热闹场景。
无论达官显贵、京营将士,还是普通百姓乃至学子,都干得热火朝天,口中更是纷纷喊着“让大明再次伟大”的口号。
跟在江宁身旁铲雪的老魏,此时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找了一趟江宁,居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可把老魏着实惊到了,原本只是希望江宁能给想想办法,没想到连皇帝都被惊动了,而且还从皇宫里跑出来亲自上街铲雪。
与此同时,筹措到的钱粮、衣物、棉被、布匹、药品也纷纷开始陆陆续续发放到百姓手中。
原本空旷许久的寺庙道观,也纷纷安置了百姓。
数日之后,大雪终于停了下来,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朱由校和朝廷的威望却再次得到了空前提升。
皇宫午门之外,无数百姓纷纷赶来磕头谢恩。
方大锤站在宫外,扯着嗓子说道:“各位百姓无需如此,陛下说了,这是陛下和朝廷应该做的!”
但百姓们仍是不愿离开,说什么也要磕个头,感谢天子的恩典。
最后,朱由校只能亲自登上皇城城楼,手持大喇叭与各位百姓展开对话,为此,江宁早就给朱由校准备好了讲稿。
百姓们眼见天子居然亲自露面了,顿时一个个跪倒在地,叩谢皇恩,感念天子天恩浩荡。
经过朱由校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诫,百姓们才陆陆续续离去。
看着百姓们陆陆续续离去的背影,朱由校叹了一口气,说道:“江兄,朕念首诗给你听。”
江宁闻言点了点头,只听朱由校缓缓开口吟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江宁闻言,不禁叹息一声。
朱由校沉默片刻之后,缓缓开口道:“古往今来,所谓的盛世,从来都是庙堂之上达官显贵的盛世,史书之上也只记载着帝王将相的功绩。
多少年来,百姓们的生活却从未有所改变。
但这种情况必须扭转,朕要开创一个属于百姓们的盛世,让百姓朝有食、暮有衣。
朕要让天地开阔,四方臣服,朕要缔造真正的国与家!”
朱由校说这番话时,语气坚定,慷慨激昂。
江宁也是一脸正色,说道:“臣必辅佐陛下,开创一个这样的盛世,一个属于百姓们的盛世!”
一旁的老魏虽然听不太懂其中深意,却仍是激动地说道:“俺也一样!”
为了支持朱由校开创属于百姓盛世的理想,江宁开始琢磨起各种利民政策与增富国库的法子。
老魏显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却有自己的法子,他如今替朱由校掌管西山煤矿,便索性加大蜂窝煤产量,扩大开窑烧砖的规模。
至于那些被鞭子赶着干活的犯人,他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他看来,没一刀送他们见阎王已是天大恩赐,如今让其做工赎罪,自己算得上心地善良了。
死几个人又何妨?
那都是为陛下的理想、为大明盛世而死,也算死得其所。
至于人手耗尽的问题,他从不发愁,大不了请江宁给征讨缅甸的赵率教发份公文,让他从缅北“进点货”。
毕竟赵率教在缅甸的“口碑”有目共睹,一年里就从缅甸送回好几万俘虏,全是现成的免费劳力。
大雪一停,百姓们便忙碌起来。
年关将至,该置办年货了,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就盼着年底过个好年。
而朝堂这边,也到了大明皇家商会分红的日子。
商会总部里人山人海,来的全是朝廷官员。
江宁、方正化、老魏、户部尚书郭允厚、理藩部尚书刘文明都亲自到场,其他大佬因公务繁忙,便让家人代领。
分红一开始,官员们个个面露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