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荀彧的绝境之计(2 / 2)

至少目前来看,他一直在朝着那个目标不懈的努力。

想到了诸葛亮,他又想到诸葛亮给他的那封信。

信中的只言片语,他感受到诸葛亮的另一个隐含的意思。

乘风归南,是说他个人乘风归南,还是共挟陛下到荆州之地?

他觉得诸葛亮两个层面都有这个意思。

他自己归南,自可得刘备礼遇。

可带皇帝归南,不怕荆蜀士族站队两端,剥离刘备的权柄?

可看样子,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不怕。

那他是有僭越之心,故意以刘协分割刘备权柄?

荀彧又觉得,诸葛亮绝非此等用意。

可倘若汉帝真入荆蜀,又当如何?

闭上眼,荀彧脑补出这样一个画面。

刘备领文武百官迎候汉帝归来,而后举扶汉大旗,联天下义士,共伐江北。

若得此时,汉帝又会如何做?

坐实汉室正统的同时,封刘备为护国大将军。

自己坐镇都城,统领百官,继续当大汉的皇帝?

亦或是,自知才薄能拙,当即昭告天下,愿将汉室地位禅让给刘皇叔,以此保汉祚绵延长久?

荀彧把自己代入了汉帝。

他觉得,如果是个睿智而有眼光的人。

一定会选择后者。

因为这样一来,权柄与法礼集刘备于一身。

汉室原本颓微的力量将得到空前的加强,重塑大汉昔日辉煌才真的有望。

他刘协不会是亡国之君,终有一日,刘备一统天下。

他刘协亦是于汉室复兴之功勋卓着之人。

然若贪恋帝位而选择前者,手握权柄却不知自谨,凭一己之私胡乱调度,致使前线刘备征战处处受制。

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成了断送大汉气运的千古罪人?

经此前事,荀彧已然深知:陛下素不谙权术,即便将朝堂交还于他,亦未必能驾驭群臣,有时可能还会添乱。

他既不信曹操,又会完全信任权倾朝野,手握兵权的刘玄德吗?

若真至那时,陛下又会如何选呢?

会不会和我一样,做出第三个选择?

……两月之内,若吴军不至,我荀彧便自裁于寿春?

不,这不是我的选择。

朝堂放此言语,无非是令朝堂诸公释其戒备耳。

目的是以我之假死,可使许都乱臣贼子弛其心防。

这也是用我荀彧一生的信义与清誉,换取一个欺骗天下人的机会。

许都诸事,我已一一妥置。

届时,我只要潜回许都,必可携陛下挣脱这困龙之沼。

此局一开,正可让陛下亲眼看清:他平日所信之人,究竟是何嘴脸?

亦可使陛下看清自己。

若连识人断物的眼力都没有,又凭什么高居庙堂,驾驭这波谲云诡的朝堂?

到那时,陛下才会信服我荀彧之言,与我共投于荆蜀之地。

待获皇叔相迎,自可于文武百官面前,再弃此权柄,将皇位相让于刘皇叔。

刘皇叔既感禅让之德,又固其法礼之真,必存陛下帝统,尊为太上皇。

此乃于汉室大善之事。

待刘皇叔追法汉光武故事,重兴炎汉之日,陛下此举,当为千古所颂之佳话。

而荀彧此生之志,惟在彼时竭尽绵薄,保全曹公遗胤。

若能至此,则上可对大汉无负,下亦无愧于曹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