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身份转换教学法(2 / 2)

“檄文本为露布晓谕,当如《司马法》所谓'约法省罚',今观骆丞文,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眩目则有余,实用则不足。”

李世文越讲越有信心,他对众人道:“就拿汉代《隗嚣檄文》跟这篇对比。”

“在文章辞藻方面,《隗嚣檄文》中的“陇右豪杰”四字直指本质,毫无赘饰,再看《丰田讨武曌檄》,【入门见嫉,峨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主】,这四句话意思相近,骆宾王之所以这么写,一者是为了强调,二者也是为了文章的工整。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食多却也无味。”

台下所有人听得都很认真,时不时点头,显然,包括宁波客人们在内,大家都认同李世文刚刚阐发的观点。

“第二,隗嚣列王莽【毒杀平帝】等罪状都是有史可验的;但《讨武曌檄》中,【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一句,骆宾王欲言唐无忠臣,然霍光废昌邑王正类武后废中宗,此比已谬;更牵刘章,犹称关公战秦琼。”

骆宾王檄文通过霍子孟(霍光)之不作,朱虚侯(刘章)之已亡两句,暗示当时唐朝缺乏像霍光、刘章这样能匡扶社稷的忠臣。

但这其中是不能类比的。

霍光废昌邑王刘贺是因其荒淫无道,属权臣废昏立明。

而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属母后篡夺子权。

两者性质不同,强行拉做一处,这就有点牵强了。

还有,刘章诛吕氏,那是“刘家人除外戚”,说白了是家族内部斗争。

但徐敬业反武则天,那是“臣子叛君主”,性质也完全不同。

当然,站在不同的角度,骆宾王的话确实可以含混过去。

可就如上所说,檄文最重要的是约法省罚,文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有些观点中认为,这更加重要。

“还有第三!”

“还有!”

“一下子提出这么多问题来!”

“若是这帮学童真能听懂、听下去,这一堂课可就了不得了。”

“是啊,感觉弘毅塾的一堂课,比我们十天教得东西还多。”

山长们窃窃私语,满脸感叹之色。

“还有第三点!”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用典极多,但谬误错漏剿袭也很多!共可罗列二十八处!”

【掩袖工谗】典出郑袖,但武则天无直接毒杀后妃事

【杀姊屠兄】夸张失实(武则天仅杀异母兄武惟良)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与中宗被废实际情形不符

【包藏祸心】用《左传》子产语,但郑国情境与唐迥异

……

“哗哗哗哗……”

李世文的话还没讲完,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大家都明白,这其实都是陈凡的观点,李世文不过是照着背出来而已。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记住这么多。

学童们感觉到了李世文的聪明。

而山长们则惊叹于陈凡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

这么短的时间,让这小子记得这么多,还无一错漏谬误,这难道就是夫子、学生身份转换后的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