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学童们还不觉的有什么,宁波府的众人顿时窃窃私语起来。
王镐是谁?那祖上是天下闻明的儒宗,最是擅长经史训诂,陈凡竟然当场说,不敢苟同王镐的话,那岂不是骑着王镐的脖子质疑他祖上吗?
王镐闻言,红着脸愤怒道:“解元公,何出此言?”
陈凡笑道:“根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唐代的海陵,应该指的是扬州下辖的海陵县,也就是咱们大梁淮州府的海陵县!若是按照书上来说,王先生所言不错。”
“但!”
陈凡话锋一转,“骆宾王曾任临海丞(今天的浙江台州),他谙熟江淮地理,这“海陵”二字,又可以指“近海的高地”,檄文中会不会以此象征唐代政权的边缘,比如东南沿海一带呢?”
众人闻言,顿时一惊,这么多年以来,大家解读这“海陵”大抵都是按照《旧唐书》中所载。
但陈凡的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难以接受,但细细一想,还真不是没有可能啊。
你看这徐敬业起兵,那就是在扬州,当时徐敬业的势力范围就在东南沿海。
若以“海边的高地”(当时扬州离海并不远,海陵之所以为海陵,就是靠近海,不然城中也不会有海阳楼,只不过后来长江中下游平原泥沙入海,渐渐沧海桑田罢了。)还真能解释得通啊。
尤其是檄文中的“海陵”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政治隐喻。
“江浦”黄旗一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原文为:“(孙)权乘骏马越津桥,南渡江浦,黄旗紫盖见于东南。”
这里的“江浦”指的是长江北岸的渡口或者滨江之地。
你看海陵——指的是“海边高地”;江浦——指的是“滨江的渡口”。
这一下便找着了骈文对仗的要素了。
王镐当即起身道:“陈山长,你这话我可不认同,东汉至三国时期,“江浦”当然指的是大江下游北岸的渡口,但唐以后,【江浦县】可就正式建制了(如今的南京浦口)!”
“这你又怎么解释?”
陈凡摊了摊手,面对急赤白脸的王镐淡淡道:“我无须解释,因为刚刚我说了,对于王山长所说的,这片文章跟海陵关系深,我不否认,但亦不敢苟同。”
“哄!!!!”
人群一下子炸开了锅,俞敬、韩辑等人脸上顿时红光满面。
太精彩了。
陈凡这对“海陵”二字的训诂太精彩了。
可以说,他刚刚的那番话,一下子给千百年来《奉天讨武曌檄》这篇文章中的地理因素,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而且,这种解释还非常合理,任何人都不能说他是诡辩。
看王镐铁青的脸就知道,此刻的他应该是像吃了一万只绿头苍蝇般如鲠在喉了。
这是什么?
这就是水平。
讲课第一战,陈凡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