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未来(1 / 2)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这是陈凡从溱潼回弘毅塾的第二天。

回到弘毅塾的陈凡,他自己感觉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他还是他。

但学童们此时一个个正襟危坐,就连赶回来的何凤池,此刻也收去了眼睛中的桀骜不驯,端正的坐在课堂里,看着陈凡的目光中充满了崇拜和畏惧。

没办法,解元,这个名头,就算是深山遗老,乡野土人也知道其中代表了什么。

陈凡并没有用言语缓解他们对自己身上光环的畏惧。

而是像往常一样给学童们上着课。

“雍这个人,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圣人年轻二十九岁。”

“在圣人的高第中,道德学问最好的是谁?”陈凡在课堂上最喜欢作得事情就是提问,因为只有提问,才能吸引学童们跟着课堂的节奏走。

孩童们用为大脑发育的原因,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不了多久的,如果课堂没有互动,或者互动很少,那教学质量肯定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陈凡扫视了一圈,用手点了点一个从泰兴来的学童,学童名叫张廷槐,父亲是泰兴县县学训导,一个县学训导的孩子被送来弘毅塾读书,据说在泰兴当地轰动一时。

张廷槐到底是学官的孩子,自小他父亲给他打得基础不错,对于这种问题,他随口便回答了出来:“回夫子,是颜回,【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圣人功夫。”

陈凡欣喜的点了点头:“非常好。”

“那若是论慷慨好义、行军打仗最厉害的又是谁呢?”

“是子路……【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据《左传·定公十二年》记载:仲由为季氏宰,将堕费。公山不狃袭鲁公,仲由挺身护驾,三斩敌旌。

子路确实是可以胜任大国三军统帅的,不过因为年龄和学习进度的问题,张廷槐并没有引用《左传》中这个直接的例证,反而用《论语》来回答问题,这也算答得非常好了。

“那经济之学、远交近攻第一的是谁?”

这次陈凡的问题并没有让张廷槐回答,他目光扫视学童,大部分人全都积极举手,少部分人皱眉沉思。

就在这时,他看见第三排的南墙边,一个学童打着哈欠,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所有人都在集中精力,积极与陈凡互动的时候,只有他呆在一角,萎靡不振。

“郑奕,你来回答!”陈凡用温和的语气看向他。

郑奕,这个淮安府盐运副判的侄儿,自从来到弘毅塾后表现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之前陈凡点过很多次,让他在课堂上起身回答问题。

郑奕有时候能回答出来,有的事情回答不出,总之,在陈凡的眼中,这个孩子就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他在经义学习上,没有贺邦泰、张祖胤的天赋,也没有“牛蛋”王北辰的刻苦,给陈凡的感觉是,这个孩子好像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似的,整日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陈凡找他谈过几次,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也让海公、老郑等人试过,结果都是平平。

郑奕被点到名,神情茫然的看着陈凡。

陈凡道:“夫子的问题,你有没有听清?”

郑奕木讷的点了点头:“夫子,夫子是问圣人弟子中经济之学、远交近攻第一的是谁!”

陈凡心中松了口气,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说明郑奕上课时还是听讲的。

一个孩子上课走神很正常,但若是整堂课都不听讲,那问题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