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劝诫(2 / 2)

刘讷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听到这话,陈凡恍然,原来刘老先生是对自己这段时间又是办武学,又是搞新书发行很是不看好,故而特意提前把他叫来府中,想要规劝他一番。

他的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大约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一个根本的基因,也有一个顶点的末端。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开始的动因,然后才有最后成就的终结。

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那个应该是先要做的,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那么他就可以接近人道之门了。

延伸开来说,就是刘讷就是要陈凡懂得“大学之道”、“明明德”的学问,是从“知”、“止”开始的,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先做,你陈凡可要想清楚了。

陈凡沉吟片刻,拱手道:“老先生是说我最近为海陵兴办武学一事,以及《三国志演义》一事吧?”

刘讷没有说话,只是用审视的目光看向陈凡,似乎在等待他的解释。

陈凡心里还是很感动的,刘讷显然是不认可他的作为,但却并没有第一时间提出直接的反对,而是委婉的劝他,有些事情要分清先后主次,也就是说,他在劝自己,要一心科举,不要把心思动在别的方面。

感动归感动,陈凡是独立的个人,自然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老先生训示【知所先后】,小子深以为然。然《礼》亦有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科举所考经义,若不经世致用,终成空谈,十年寒窗,不过报效朝廷,方今天下,东南诸省寇乱扰动,几不能安下一方书案,我兴办武学,既是为了保下海陵这一方净土,也是为了报效朝廷。老先生觉得呢?”

刘讷叹了口气:“你的初衷虽好,但你一介书生,怕是要失之于空谈,到时举业有挫,武学团练也不落好,终究两头都失了去。”

陈凡笑道:“武学团练非是倡勇斗狠,圣人周礼六艺之教!昔者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圣人不亦重射御乎?”

刘讷似乎被陈凡说动,点了点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老夫听人说你的弘毅塾门前有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武学和团练我不反对。”

“但你却又写了部小说,你知不知道,你的那个什么小说,搞得现在金陵很多读书人食不知味、睡不安寝?天天都钻里头去了。这你又作何解释?”

陈凡哈哈一笑:“《演义》虽托名稗官,然小子笔削之义有三不敢违:一不敢悖忠奸之辨,二不敢诬先贤之志,三不敢废治乱之鉴。市井贩夫读孔明涕泣,不也与童子诵《孟子》一般,得了教化的真髓?”

刘讷皱眉道:“贩夫走卒需知什么治乱之鉴、先贤之志?”

陈凡也不与他争:“老先生说的是,不过写这本小说刻印了去,也是为了武学和团练,练兵是要钱的,学生想做点事,朝廷给的银子杯水车薪,那便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刘讷闻言终于释然:“无论如何,小子昼夜攻读未辍,此为先;武学、著书乃闲暇为之,此为后。然若以轻重论——知民生而施仁政,闻边警而晓兵略,此方为真先后!”

“武学和团练若是缺银子,待苏时秀到了,老夫去帮你说,老夫叫你来,是不想你空费了时间,乡试眼看就到了,只有让自己站在更高处,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陈凡闻言,正色行礼道:“谨受教。”

这时,门外有人道:“大人,新去北京上任的光禄寺少卿孙旵到了。”

刘讷对陈凡温言道:“你今晚就在老夫这用饭,绍宗很喜欢你的《三国志演义》,你们年轻人……多多往来。但还是那句话,一切以举业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