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宗旨,非仅研习我中华传统之经史子集、文章典制,更当博采众长,格物致知!”
“譬如,设‘格物科’,探究万物之理,水火之力,金石之性……”
“设‘算术科’,精研演算之道,天文历法,测量营造……”
“设‘舆地科’,绘制天下舆图,熟知山川险隘,四方风物……”
“当然,还会增设语言科,这个吗,是两大学堂共同成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朕的意思是,我朝京师大学堂内,要设西洋语言科,专教英格兰语言文字,让学子们能读懂西洋书籍,知晓西洋技艺,而伦敦大学堂内,则由我朝派遣儒师,教授汉语与孔孟之道,让西洋人也明白我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
“习夷狄之言?!”一位年迈的御史忍不住失声惊呼,随即意识到失仪,连忙捂住嘴……
现在的都察院,怼别的官员,战斗力爆表,在朝堂上还是横着走的,但……此时的他们是最怕皇帝的一班人,这两年,朱翊钧有事没事,就找一帮御史,到乾清宫谈话……提要求。
要求御史们以海青天公为榜样,每个月要吃两次忆苦饭,要感受一下普通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并且,还会要求每个御史,每个月给自已交一份吃忆苦饭的感悟………
不仅严格要求御史,朱翊钧自已也吃,自已体验一把当老百姓的生活。
还是当着御史们的面吃。
这也导致,都察院的御史们已经很少找天子的麻烦了。
但其他部衙的官员们,还是多少按捺不住自已的情绪。
在这老御史的惊呼声后,另一位官员出班,情绪激动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我中华乃礼仪之邦,圣学渊深,浩如烟海,穷尽一生尚不能窥其涯岸,何以分心去学那蛮夷之语?此非舍本逐末乎……”
有一个人开了口,诸多官员也开始发表自已的看法了。
“臣附议!”又一位大臣站出来,“陛下,技艺之事,自有工匠操持,何须士子为之,士人当以修齐治平为已任,习圣贤书,明君子道。”
“若使士子皆去钻研那奇技淫巧,学习夷言鸟语,岂不乱了读书人的根本?长此以往,臣恐人心不古,圣学衰微啊……”
“互通有无?陛下,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何需与那远夷互通有无?彼等蛮荒之地,又能有何物可供我天朝采择?”
“若论造船等技术,我大明宝船当年七下西洋,威震四海,技艺早已登峰造极,又何须与彼等交流?此乃以珠玉换瓦砾,徒损国体!”
“祖宗之法不可变!陛下,引入夷学,恐非国家社稷之福啊!”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坚守华夷之辨,认为学习西方语言和技术是自降身份……
二,坚持儒家传统是学问根本……
三,对西方技术嗤之以鼻,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需向外学习……
当然,坚持的这么多点,说白了,八个字就能概括,天朝上国,目中无人……
朱翊钧端坐御座之上,面色平静地听着这些慷慨陈词,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无奈。
大明朝,对于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还是非常高的。
就是心态,这方面转变,需要些时间。
他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初衷,正是要打破这种故步自封的壁垒,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眼下的阻力,对于一个登基二十五年的君主来说,不算什么大难题。
“众卿所言,皆是为国之心,朕心甚慰。”
“习夷语,非为崇洋媚外,乃为知彼……学技艺,非为奇技淫巧,乃为强国……”
“朕并非要废弃圣学,而是要于圣学之外,再开一扇窗,呼吸些新鲜之气。”
“京师大学堂,并非取代国子监,而是与之并行不悖,为我大明培养通晓古今、融汇中西之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