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武庙(2 / 2)

“后来又增加了武安君白起,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将军孙武,楚国令尹吴起,望诸君乐毅。”

“这也是最早的武庙十哲,李隆基之所以这样干,就是希望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帮他。”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发言台。”

李丽质撇了撇嘴:“就算都给他又能怎么样?他又不听。”

“所以啊,没啥用,不过你看看这十哲,诸葛亮还有张良,说他们是武将,有点名不符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光荣代表。”

“论智慧和忠诚,诸葛亮和张良是没有污点的。”

“后来李亨继位,他在上元元年封姜子牙为武成王,从这里开始,太公庙才和武有关系。”

“李隆基选的都是功勋之臣,但李亨不同,他就是单纯注重武力,毕竟当时有安史之乱嘛。”

“到了宋朝,情况就不同了。”

“初,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郎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去之。”

“赵匡胤认为白起没资格享受香火,说他杀投降的人杀的太厉害,所以就把白起踢出去了。”

“所以从李隆基开始,武庙本身就是体现皇帝个人意愿的场所。”

“就比如李适在位时,武庙就变成武庙六十四将,几乎把有头有脸的人都送进去了,因为那个时候更乱。”

“至于赵匡胤把白起踢出去的时候,中原还没有统一,还有一大堆小国,赵匡胤也是用这个方式告诉那些小国,他善良,不会搞屠杀。”

“不止如此,赵匡胤还把六十四将当中的二十二将给换了。”

“原因很多,像关羽张飞这种没有好下场的,像韩信周亚夫这种和皇帝有矛盾的,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告诉自己的武将,别学他们,要忠诚。”

“后来也是一样,不管是谁当皇帝,武庙依旧是那个表达意愿的场合,其实这件事就像朱厚熜把忽必烈移出帝王庙一样。”

“武庙到了元朝,元朝皇帝觉得人太多,所以就把武庙恢复成了十哲。”

“至于明朝,明太祖干脆把武庙撤了,直到清朝时,清朝恢复了武庙,但主祭也不是姜子牙了,反而成为了关羽。”

“这个意图也很明显,关羽一直都是忠义的代名词,很符合清朝对武将的要求,反而姜子牙那种全能型人才不太受清朝欢迎。”

李丽质不理解:“这是为啥?全能型人才不是更好嘛。”

“很简单,我说过,明清,尤其是清,那是封建专制的巅峰,唯一的全能型人才只能是皇帝,而且大臣的能力也不能超越皇帝。”

“毕竟大臣什么都会,那还要皇帝干什么?”

李丽质撇了撇嘴:“清朝皇帝就是拿来扬的。”

“媺娖扬了几个来着了。”

。。。。。。。。。

“你这丫头。”张彦无奈:“媺娖讨厌清朝皇帝可以理解,可是你为什么对清朝的意见那么大?”

“多简单啊,他们害死了我的姐妹,夫君,媺娖可是你的二夫人,他们把你夫人嫁给别人了。”

。。。。。。。。

张彦扶额:“还能这么说啊。”

“当然了。”李丽质看向小天幕:“夫君你看,南明反击了,不容易啊。”

“确实不容易,不过也在预料之中,明太祖把南明朝堂清理了,现在领头的是何腾蛟。”

“要我说就该清理。”李丽质轻哼一声:“我看南明史时差点被气死,哪有那样的,让人头大。”

“不奇怪,南明史是治疗低血压的良药,不管你低血压有多严重,只要看了南明史,血压会极速升高。”

“你没发现洪武朝少了很多桌椅板凳吗?”

李丽质挠了挠头:“还真是,没想到能把明太祖气成这样,对了,他不是可以去南明砍人吗?为啥还要砸桌子?”

“忍不住了呗,你没发现明太祖把南明史放在南明了嘛,想看就如南明看,生气了就直接砍人,特别节俭,不愧是平民天子。”

“呃。”李丽质无语:“他是节俭了,可是南明的人都快恨死他了,估计暗地里没少骂。”

“没事,被骂的还少嘛,明朝皇帝本来就被黑的很惨,谁让明朝之后是一个自大且自卑的王朝呢。”

“不把明朝黑的体无完肤,他们该怎么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李丽质不解:“就没有不挨黑的吗?”

“有啊,马皇后,唯一黑她的就是马大脚,其实严格意义上还有一个。”

“谁啊?”

“万贵妃,哦,现在应该叫万皇后,虽然她也被黑了,但却有清朝皇帝给她鸣冤,说大臣们做的确实有点太过分了,让他们轻一点。”

“其实也不奇怪,谁让她是明宪宗独宠的妃子呢。”

李丽质又看向小天幕:“我估计这一次的成化犁庭会更加严重。”

“对,清朝是踩到明宪宗的尾巴根了,如果骂他本人,他也许会笑笑,表示不和蠢人计较,但如果骂万贵妃,那可就惨了,我估计就算是把明太祖请来都没用。”

“确实。”李丽质很认同:“拦得住一时,拦不住一世,明太祖本人也没拿万贵妃开玩笑。”

“很简单,共情了,因为明太祖本人也是这样的人,同样一无所有之时不离不弃的人。”

“甚至明宪宗时期更惨,作为英宗长子,曾经的太子,先太子后皇帝的存在,他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

“可以说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万贵妃当时根本没有赌的成份,完全是出于同情心。”

“这也是万贵妃地位无可取代的原因,皇不皇后的其实不重要,一个虚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