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标杆效应 2(2 / 2)

无论是在软件编程、测试,还是在影视特效方面,阿三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力打造“全球软件服务中心”的形象。

特别是1997年面临的“千年虫”危机,全球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紧急检查和修复计算机系统,阿三凭借其庞大的、受过英语教育的软件人才储备,承接了巨量的外包订单,一举奠定了其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地位。

再加上当时全球光纤网络的迅速普及,为跨国的离岸外包扫清了技术障碍。

然而,阿三外包团队的工作风格和交付质量,在全球客户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常常伴随着沟通不畅、项目管理混乱、最终成果与预期差距大等问题。

如果不是看中其极其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但凡有更可靠、质量更稳定的选择,很多米国公司绝不愿意首选与阿三团队合作。

无论是前世还是这一世,在华夏加入世贸之后,许多米国乃至欧洲的制造业企业,纷纷选择将工厂设立在华夏,而非同样作为WTO创始成员国的阿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这背后反映的是对华夏基础设施、工人素质、供应链效率和政治稳定性的综合认可。

对于特效和软件这类高度依赖人才和技术的产业而言,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市场需求。

有了持续稳定的订单和市场,自然能吸引资金投入,催生产业集群,进而推动技术迭代和人才成长。

原本流向阿三的相当一部分影视特效和动画外包订单,在这一世,随着《功夫熊猫》、《神偷奶爸》等由华夏团队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的动画电影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华夏动画和特效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直接导致好莱坞将更多的订单转移到了华夏团队手中。

而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来订单,就像血液一样,滋养着华夏本土的动画特效公司。

它们开始有资金和动力去投入研发,提升技术水平。

“光线特效”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做外包执行,他们开始投入资源,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效制作软件和流程工具。

这一点,在前世,哪怕是再过二十年,华夏的特效软件也未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长期受制于人。

以前世的现象级动画《凡人修仙传》为例,其中主角韩立凝结元婴的那一集,单集制作成本高达600万元人民币。

成本为何如此高昂?

这其中,仅仅支付给米国“虚幻引擎”等商业软件的年度授权费就高达数百万元,此外,动作捕捉系统配套软件、高性能渲染农场、各种专业插件的采购和授权费用,林林总总又要几百万元。

没有办法。

像“神龙飞天”、“结婴天象”等核心特效场景的呈现,根本没有同等质量和效率的国产引擎或软件可以替代,只能支付高昂的商业授权费,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软件商拿走。

而这一世,由于产业环境的改变和市场的差异,一切都正在发生连锁反应。

华夏的动画特效产业,走上了一条与前世截然不同的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