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0章 尸易无限(205)(2 / 2)

抵达后渚港时,海面上停着几艘考古船,船上的潜水员正忙着准备设备。陈局长指着远处的一个浮标说:“那就是古沉船的位置,水深约12米,水下能见度只有1-2米,作业难度很大。我们已经在周围设置了禁航区,防止无关船只靠近。”

Shirley杨穿上潜水服,戴上潜水镜,准备先下去探查情况。她接过潜水员递来的水下摄像机,对我们说:“我先下去看看沉船的具体情况,你们在船上等着,有消息我会及时联系。”说完,她纵身跳入海中,很快就消失在海水里。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Shirley杨浮出水面,摘下潜水镜,脸色有些凝重:“沉船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船体左侧有一个大洞,是被水下盗墓者用炸药炸开的,里面的很多瓷器都被打碎了,还有一些丝绸被泡在海水里,已经开始腐烂。不过,我在船尾的一个船舱里发现了一批完好的瓷器,应该是盗墓者没来得及盗走的。”

老烟枪立刻拿出几包草药,对陈局长说:“这些是艾草和金银花,煮水后让潜水员喝,能预防水下寒气入侵,还能清热解毒。另外,文物打捞上来后,得立刻用淡水冲洗,再进行脱盐处理,不然海水里的盐分很快会腐蚀文物。”

胖子则在船上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文物处理区,铺上防水布,摆放好淡水桶、脱盐剂和密封盒:“等文物打捞上来,就先放这里处理,我负责看守,保证不会出问题。”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进行水下打捞工作。Shirley杨每天都会潜入海底,用水下摄像机记录沉船的情况,再和潜水员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文物从泥沙中清理出来。有天,她从水下捞出一个完整的青花瓷碗,碗身上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她兴奋地说:“这是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宋代的青花瓷很少见,这个碗保存得这么完整,太珍贵了!”

阿贵则在船上负责文物的登记和初步整理,他拿着笔记本,仔细记录每一件文物的发现位置、尺寸、特征,遇到不认识的瓷器,就对照着随身携带的《宋代瓷器图谱》查找。有天,他收到一件刚打捞上来的瓷器,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他立刻叫来张教授:“张教授,你看这上面的符号,是不是外国文字?”

张教授接过瓷器,仔细看了看:“这是阿拉伯文!意思是‘真主保佑’,说明这件瓷器是专门为阿拉伯商人定制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草药水,分发给潜水员和工作人员,还在临时处理区周围撒上艾草,防止蚊虫叮咬。他还发现,有些打捞上来的丝绸已经开始发霉,就调配了一种特殊的除霉剂,用软毛刷轻轻涂抹在丝绸上,很快就抑制了霉菌的生长:“这些丝绸是桑蚕丝做的,很脆弱,得尽快进行脱水处理,不然会彻底腐烂。”

随着打捞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现。我们从沉船上捞出了数百件瓷器,有青花瓷、青瓷、白瓷,分别来自景德镇窑、德化窑、龙泉窑等着名窑口;还捞出了一批丝绸碎片,虽然有些腐烂,但上面的花纹还能辨认,有“云气纹”“花鸟纹”等;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外国的物品,有阿拉伯的金币、波斯的香料,还有东南亚的象牙制品。

在船中央的一个船舱里,Shirley杨还发现了一本用丝绸包裹的账簿,账簿虽然被海水浸泡,但上面的文字依然能辨认,是用宋代的“宋体字”写的,详细记录了这艘船的货物清单、贸易对象和航线,上面写着“往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载瓷器五百件,丝绸二百匹,求购香料、象牙”等内容。

“这本账簿太重要了!”张教授激动地说,“它详细记录了宋代商船的贸易路线和货物情况,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是研究宋代海外贸易的‘活化石’!”

就在我们以为打捞工作即将顺利结束时,警方突然传来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水下盗墓者留下的潜水设备线索,在泉州的一个小渔村里抓获了几名嫌疑人,还缴获了一批被盗的宋代瓷器和丝绸。经过审讯,嫌疑人交代,他们还把一部分文物卖给了一个叫“黑鲨”的海外文物贩子,这个“黑鲨”经常在东南亚海域活动,专门倒卖中国的水下文物。

警方立刻联合海关和边防部门,在泉州港附近的海域展开布控。几天后,他们在一艘前往东南亚的货船上抓获了“黑鲨”,缴获了大量被盗的文物,包括几十件完整的宋代瓷器和几匹完好的丝绸。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我们都非常高兴,陈局长激动地说,“这些文物要是流落到海外,就再也回不来了,多亏了你们的帮助,咱们才能保住这批国宝!”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文物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件“青花瓷瓶”格外引人注目,瓶身上画着“海上贸易图”,有商船、码头、商人等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泉州港的繁荣景象。阿贵仔细检查了这件瓷瓶,说:“这是龙泉窑的青花瓷瓶,宋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很少见,这件还是完整的,价值连城!”

随着被盗文物的追回,古沉船的打捞工作也进入了尾声。我们共打捞和追回文物一千多件,包括瓷器、丝绸、金币、香料、账簿等,其中很多文物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对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造船技术、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打捞工作结束的那天,泉州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表彰了我们在水下考古和文物追回工作中的贡献。陈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宋代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陈局长说,“我们打算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一场‘宋代古沉船文物特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盛况,了解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他的邀请,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来源和用途,将展示区分为“中国瓷器”“海外珍品”“贸易账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比如“中国瓷器”区还原了宋代的瓷窑作坊,“海外珍品”区展示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物,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宋代海外贸易路线图,标注了泉州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瓷器修复体验区”,让观众亲手体验修复破碎瓷器的过程,感受文物保护的不易。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宋代草药园”,种植了宋代常见的艾草、金银花、薄荷等植物,还设置了科普展板,介绍这些植物在宋代的用途,比如艾草用于驱蚊,金银花用于入药,让观众了解宋代的生活方式。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展柜的安全情况,还会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给孩子们讲解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故事,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前身、宋代商人如何与外国商人交易等,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还纷纷提问,胖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宋代古沉船文物特展”如期举办。开展那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挤满了观众,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国外的学者,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艘宋代古沉船上的文物。看着观众们惊叹的表情,听着他们对文物的赞美,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没想到咱们能在海底打捞文物,”胖子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考古就是挖古墓,现在才知道,水下考古也这么有意思,还能见识到宋代的海外贸易文物,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参加水下考古!”

Shirley杨点点头:“水下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古代的海外贸易文物都沉睡在海底,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海洋文明记忆。这次打捞工作虽然辛苦,但能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宋代泉州的辉煌,一切都值得。”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泉州湾,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在陆地上挖过不少古墓,还是第一次参与水下考古。海底的环境虽然恶劣,但这些文物太珍贵了,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宋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咱们得把这份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中国不仅有灿烂的内陆文明,还有辉煌的海洋文明。”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宋代古沉船贸易账簿解读》,兴奋地说:“这是我这五个月的研究成果,里面详细解读了沉船上的贸易账簿,还整理了宋代泉州与海外各国的贸易数据。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史,争取能还原更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西南边疆的南诏国墓葬到东南沿海的宋代古沉船,我们跨越山河湖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辉煌,也更加明白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守护一件件冰冷的器物,更是守护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

就在“宋代古沉船文物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内蒙古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内蒙古通辽发现了一座辽代的贵族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辽代契丹文文书、金银器和丝织品,但墓葬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辽代贵族墓葬!”胖子一听,眼睛立刻亮了,“我早就听说辽代的契丹族很勇猛,他们的文物肯定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金银器、马具,说不定还有契丹文的碑刻!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内蒙古!”

Shirley杨也说:“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文化融合了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特色,契丹文更是独特的文字,这座墓葬里的文物,对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过去,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

老烟枪想了想,说:“内蒙古通辽的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墓葬里的文物虽然不容易受潮,但容易受冻开裂。咱们得准备好保温设备和文物修复材料,还有,草原上的风沙大,得带上防风沙的帐篷和口罩。”

阿贵则兴奋地说:“契丹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之前只在博物馆里见过契丹文的碑刻拓片,要是能在墓葬里发现契丹文文书,我一定能帮忙解读,说不定能发现辽代契丹族的历史秘密。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辽代的金银器了!”

我们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告别了陈局长和泉州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内蒙古通辽的旅程。火车在华北平原上行驶,窗外的景色从农田变成了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像一个个白色的蘑菇,散落在绿色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天空湛蓝,飘着几朵白云。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辽代贵族墓葬里那些珍贵的契丹文文书、金银器和丝织品。我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可能是寒冷的草原、复杂的墓葬结构,还有未知的危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护好那些沉睡在草原地下的珍贵文物,让它们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辽代契丹族曾经的辉煌。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北方草原的历史文明,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火车抵达通辽站时,内蒙古文物局的孙局长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他穿着厚厚的蒙古袍,手里拿着一张墓葬的勘探图,热情地说:“欢迎你们来内蒙古!这座辽代贵族墓葬在科尔沁草原深处,是牧民在放羊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挖了一个很深的盗洞,进去盗走了不少文物,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契丹文文书的碎片和金银器的残片,情况很紧急。”

我们跟着孙局长往科尔沁草原深处赶,路上,他继续介绍:“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辽代的‘惕隐’(契丹族官名,掌管宗族事务),地位很高,墓葬里的文物肯定很丰富。辽代的文物有个特点,既有关东草原的游牧特色,又有中原的文化元素,比如金银器上的‘狼纹’‘鹿纹’,还有瓷器上的‘缠枝莲纹’,这些文物能很好地反映辽代的民族融合。”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草原上已经搭起了几顶蓝色的防风帐篷,周围拉着警戒线,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工具在清理盗洞周围的沙土。孙局长指着一个深约10米的盗洞说:“这就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我们用探杆试探过,里面连通着主墓室,主墓室的顶部已经有些塌陷,随时可能有危险。”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指捻了一点沙土,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土里有松脂味,辽代的墓葬常用松木做椁室,现在松木已经腐朽,得小心里面的木构件坍塌。另外,草原上的夜里很冷,咱们得在帐篷里生上火炉,防止文物和人受冻。”说着,他从背包里掏出几包艾草和雄黄,“这些东西撒在帐篷周围,能驱走草原上的狼群和蚊虫。”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温湿度仪,往盗洞里伸了伸:“洞内温度-2c,湿度40%,虽然干燥,但温度太低,文物容易受冻开裂。咱们得先在盗洞周围搭建保温棚,再用加热器提高洞内温度,等温度稳定了再进去发掘。”

阿贵则蹲在盗洞边,仔细观察着泥土里的碎片,突然捡起一片黑色的木片:“你们看!这木片上有契丹文!是契丹大字,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能看出是辽代早期的文字,和我之前见过的契丹文碑刻拓片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放进密封盒,又在笔记本上画出刻痕的形状,“这应该是从一件契丹文木牍上掉下来的,主墓室里说不定还有完整的木牍。”

胖子则在搭建保温棚,他扛着钢管和保温布,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很快就搭起了一个巨大的保温棚,棚子里生起了几个火炉,温度很快就升了上来:“还是草原上的空气好,就是太冷了,等会儿我得多喝几碗奶茶暖暖身子。”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直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奶茶,分发给所有人,还在保温棚里搭建了一个小小的“草药角”,摆放着艾草、金银花等草药,谁要是觉得冷或者不舒服,就喝一碗草药水。有天清晨,他发现帐篷外的草原上有狼的脚印,立刻带着胖子在周围挖了一圈浅沟,沟里撒满雄黄,还在沟边插了几面红色的旗帜:“草原上的狼群怕火和红色,这些旗帜能起到警示作用,防止狼群靠近。”

保温棚里的温度稳定在15c时,我们开始准备进入主墓室。Shirley杨穿上厚厚的防寒服,戴上安全帽,拿着手电筒,第一个沿着盗洞往下爬。盗洞很狭窄,爬了约10米,她终于到达主墓室,用手电筒往四周照了照,然后通过对讲机对我们说:“主墓室的规模很大,约20平方米,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木椁,木椁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狼纹和鹿纹,是辽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木椁的周围散落着一些文物碎片,有金银器的残片、丝织品的碎片,还有几卷契丹文文书,你们可以下来了。”

我们沿着盗洞依次进入主墓室,主墓室的顶部虽然有些塌陷,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木椁的表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狼纹和鹿纹,狼的眼睛用红宝石镶嵌,鹿的角用象牙雕刻,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