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1 / 2)

吴贤握着刘馆长的手,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鉴宝直播,到端掉高仿团伙,再到如今参与文化传承节目,这条路看似顺利,实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那个始终未曾露面的“守藏斋”后人,就像一道影子,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文脉的决心。

节目录制结束后,电视台的制片人特意找到吴贤,递上一份合作意向书:“吴老师,这次节目反响特别好,台里想跟您签订长期合作,打造一个系列鉴宝节目,不仅在国内播出,还会翻译成多语种推向海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古董文化。”

吴贤接过意向书,指尖划过“文化出海”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一直希望能让中国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份合作恰好实现了他的心愿。“感谢台里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制片人,李教授和刘馆长陪着吴贤在电视台的休息室喝茶。刘馆长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开口:“小吴,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古董鉴定公益平台’?现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谱的鉴定渠道,容易被骗,咱们可以组织专家免费为大家鉴定,还能普及鉴定知识,从根源上减少诈骗。”

“这个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联系博物馆的同事,马老他们那些老藏家也肯定愿意加入,咱们还能跟警方合作,一旦发现诈骗线索,及时移交处理。”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帮小王、帮那个买玉璧的年轻人,都是个案,要是能建立一个平台,就能帮助更多人。“我愿意牵头做这件事!咱们可以先在网上搭建一个线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鉴定申请,然后定期举办线下鉴定活动,邀请专家现场坐镇。”

三人一拍即合,当场就确定了平台的初步规划:线上平台负责收集鉴定需求、发布鉴定知识;线下活动每月举办一次,轮流在不同城市开展;专家团队由博物馆专家、老藏家、资深鉴宝人组成,确保鉴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一边忙着筹备系列节目的后续录制,一边推进公益平台的建设。马老等老藏家听说后,纷纷主动加入,还捐赠了不少古董资料,用来丰富平台的知识库。张警官也表示,警方会在平台上开设“反诈专栏”,分享古董诈骗案例,提高藏家的防范意识。

公益平台上线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条鉴定申请。吴贤和专家团队加班加点,逐一审核,筛选出需要优先处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额资金、老人或学生群体的申请。其中有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藏家,说自己家里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传下来的,最近有人出价五十万想买,他拿不准真假,怕卖亏了,也怕被骗。

吴贤特意安排了线下鉴定活动时,让这位藏家把青花罐带来。活动当天,藏家抱着一个旧木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打开木箱,里面是个满身灰尘的青花罐,罐身上画着“缠枝莲纹”,颜色暗沉。

马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又让吴贤上手鉴定。吴贤轻轻擦掉罐身上的灰尘,罐底的“大清康熙年制”款识隐约可见。他用手电筒照了照罐身内部,没有发现现代仿品的气泡,再看釉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宝光”,不是人工做旧。“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罐,虽然品相一般,有几个小冲线,但也是真品,市场价大概在二十万左右。那个出价五十万的,很可能是想先高价稳住你,然后再用各种理由压价,或者用假币、欠条骗你,你可千万别答应。”

藏家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吴老师!我还以为能卖五十万,差点就上当了!这罐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想好好留着,传给我儿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藏家拿着家传的“古董”来鉴定,结果发现是现代仿品,虽然失落,但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有的藏家确认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决定作为家族的传承。每次看到藏家们释然的笑容,吴贤都觉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系列节目的海外版播出后,反响远超预期。很多外国观众在网上留言,说通过节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古董的魅力,想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还有海外的华人藏家,联系到公益平台,希望能为平台捐赠资金或资料,助力中国古董文化的传播。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处理鉴定申请,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海外华人藏家”想见他,说是来捐赠古董资料的。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眼神温和而深邃。看到吴贤进来,老人缓缓站起身:“你就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的孙子,陈默。”

吴贤心里一震,终于见到了“守藏斋”的后人!他赶紧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陈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谢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帮了我很多忙。”

陈默笑了笑,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这些是我爷爷的鉴定手稿,记录了他一辈子鉴定古董的经验,还有守藏斋当年的照片,里面有很多鉴别高仿品的方法,现在交给你,希望能帮到公益平台。”

吴贤小心翼翼地接过手稿,指尖触碰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陈守藏先生当年对古董的热爱与执着。“谢谢您!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更多藏家。”

“我关注你很久了,”陈默坐在沙发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鉴宝直播、公益平台、文化节目,都是我爷爷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文化传承的不多了,你是个好孩子。”

吴贤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守藏斋当年之所以关闭,就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造假团伙太猖獗,我爷爷无力抗衡,只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来,”陈默的眼神里带着一丝遗憾,“现在好了,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警方的支持,有这么多热爱古董的人,造假团伙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两人聊了很久,从陈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鉴定的技巧,再到文化传承的未来。临走时,陈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给吴贤:“这枚印章,是守藏斋的信物,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像我爷爷一样,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吴贤双手接过印章,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陈老先生的期望。”

陈默离开后,吴贤拿着手稿和印章,来到公益平台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来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边附有鉴定要点,供藏家学习。他把陈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厅的显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柜里,旁边标注着“守藏斋信物——传承古董之真,守护文化之根”。

接下来的日子,吴贤更加忙碌了。系列节目的第二季开始筹备,公益平台的线下活动扩展到了偏远地区,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古董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让年轻人从小接触古董文化,了解中华文脉的魅力。

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个特殊的鉴定申请——来自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里有一个“老铜钟”,是建校时捐赠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门,说这铜钟是清代的,想出价十万买走,老师拿不准真假,想请专家鉴定。

吴贤特意带着马老和一位青铜器专家,驱车几百公里,来到这所乡村小学。铜钟挂在学校的老槐树下,锈迹斑斑,钟身上刻着模糊的文字。马老用小刷子轻轻擦掉铜钟上的锈迹,钟身上的文字逐渐清晰——“光绪二十年,乡绅捐赠,以振学风”。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铜钟,”马老肯定地说,“虽然不是什么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这所学校的起源,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不能卖!”

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们就觉得这铜钟对学校意义重大,不想卖掉,现在有专家的鉴定,我们更有底气了。以后我们要把铜钟好好保护起来,给孩子们讲它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历史。”

吴贤看着孩子们围在铜钟旁,好奇地触摸着钟身,眼里满是求知的光芒,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陈守藏先生的话,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系列节目的使命——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从老人到孩子,从城市到乡村,代代相传。

从乡村小学回来后,吴贤接到了李教授的电话,说国家博物馆要举办“中华古董文化展”,邀请公益平台和系列节目的团队参与,共同策划“鉴宝与传承”的专题展区,展示历代古董真品、鉴定工具、造假案例,还有陈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斋的历史。

吴贤立刻投入到展区的筹备中。他带着团队,从公益平台的案例库中筛选出典型的鉴定案例,从系列节目的素材中剪辑出精彩的鉴宝片段,还特意邀请陈默老先生来现场,讲述守藏斋和陈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开幕那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鉴宝与传承”展区前,围满了观众——有人在看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听陈默老先生讲故事,有人在对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区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展柜里的古董,讲解背后的历史文化。

刘馆长走到吴贤身边,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能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鉴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帮助,更多的文化需要传播,更多的年轻人需要引导。

就在这时,吴贤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张警官发来的:“小吴,好消息!我们根据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国时期那个造假团伙的余党后代,他们还在偷偷制作高仿品,现在已经全部抓获,缴获了大量高仿古董和制作工具!”

吴贤看着短信,心里充满了欣慰。陈守藏先生当年的遗憾,终于在今天得以弥补。他抬起头,看向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满好奇与热爱的眼神,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结束后,吴贤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请——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鉴宝专着,有海外博物馆想邀请他去做古董文化讲座,还有企业想资助公益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日常的鉴宝、平台运营和节目录制中。

他知道,文化传承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也许未来还会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诈骗陷阱,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专家团队的支持,有广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陈守藏先生这样的先辈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的老宅子。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被清理干净,正屋的门被重新修缮,墙上挂着陈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斋当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那枚“守藏”印章,抬头望着满天的星空。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陈守藏先生站在面前,温和地笑着,对他说:“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无止境,好好走下去。”

吴贤握紧印章,心里默念:“我会的,一定。”

夜色渐深,老宅子周围一片宁静,但吴贤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着他去发现,更多的文化责任等着他去承担,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帮助。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新的开始。

守藏斋的老槐树下,吴贤指尖的“守藏”印章泛着微凉的触感,远处潘家园的灯火隐约闪烁,像散落的星子坠在人间。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尘土,正准备离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员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吴老师,有位藏家说手里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说是家传的,现在急着鉴定,还说要是真的,想捐给国家博物馆,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吴贤心里一动,元代青花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梅瓶这类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复:“让他明天上午带过来,我亲自鉴定,再请刘馆长也过来帮忙掌眼。”

挂了电话,吴贤重新看向守藏斋的正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的旧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陈守藏先生当年伏案记录鉴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觉得,这些跨越时空的古董与故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先辈与今人紧紧相连,而自己,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传递者。

第二天一早,吴贤提前来到公益平台的鉴定室,刚把工具准备好,刘馆长就到了。“听说有元代青花梅瓶?”刘馆长手里提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手电筒等专业鉴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馆的元代青花残片也带来了,正好可以做对比。”

上午十点,那位藏家准时抵达。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抱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脚步有些蹒跚。“吴老师,刘馆长,麻烦你们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个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绘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青花颜色浓艳,笔触流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吴贤和刘馆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刘馆长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梅瓶的釉面:“你看这釉面的‘火石红’,元代青花的火石红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匀,你这梅瓶的火石红从瓶口延伸到瓶底,颜色深浅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吴贤则用手电筒照向瓶身内部,仔细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仓土’,胎质疏松,里面有细小的气孔,你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没有上釉,能看到明显的麻仓土特征,不是现代仿品常用的高岭土。”

老人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说这瓶子是我太爷爷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让我好好保管,千万别卖。我年纪大了,怕以后没人懂它的价值,要是真的,就捐给国家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刘馆长放下放大镜,又拿出带来的元代青花残片,对比着梅瓶上的青花发色:“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是元代从波斯进口的料,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你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这些特征,铁锈斑用放大镜看还能看到细小的结晶,是真品无疑!”

老人听到“真品”两个字,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太好了!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当天下午,国家博物馆就派专人来接收了这只元代青花梅瓶,还为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消息传开后,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来越多的藏家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赠藏品,支持文化传承事业。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命名为《守藏故事集》。陈默老先生听说后,主动提供了守藏斋的多件老物件和陈守藏先生的日记手稿,作为故事集的开篇内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发仪式。陈默老先生亲自到场,为读者签名,吴贤、李教授、刘馆长也都来了。现场挤满了读者和藏家,有人拿着刚买的书,兴奋地讨论着书中的故事;有人带着自己的家传古董,希望能有机会被收录进下一本故事集。

首发仪式结束后,李教授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元代青花展区,指着那只刚捐赠的梅瓶:“你看,这就是我们做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载体,让更多人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说明牌上,上面除了介绍梅瓶的年代和特征,还印着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刚上线时,每天只有几个人咨询,而现在,平台已经拥有了上万名注册用户,线下活动覆盖了二十多个城市,帮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诈骗,还为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捐赠了数十件珍贵藏品。

这天晚上,吴贤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的声音很苍老:“你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先生的学生,当年跟着他学过鉴定。听说你接手了守藏斋,还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里有几件陈先生当年用过的鉴定工具,想交给你,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吴贤又惊又喜,约定第二天见面。第二天,老人带来了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瓷片标本、手绘的鉴定图谱,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陈守藏先生当年鉴定古董的细节和心得。“这些都是陈先生的心血,”老人抚摸着木盒,眼中满是怀念,“他当年常说,鉴定古董,不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现在看来,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