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听到消息后,干脆出来见了见灾民。
随后,又邀请了一些灾民进入帐内,给他们赐坐,温言细语地询问他们的家境、田亩、受灾后的重重情况。
他问得极为详尽,从一石米的市价,到一文钱的用处,到平时的生活等等,这一番抚民问政极耗时间,不知不觉,日头已西。
朱允熥传旨,在此再驻留一日。
翌日清晨,赈灾的场面已是焕然一新。
昨日清可见底的稀汤,此刻已换作了米粒翻滚、热气蒸腾的浓粥,散发着久违的醇厚粮香。
雪白的馒头堆积如山,旁边的大缸里盛满了清冽爽口的咸菜。
灾民们依旧排着队,每人一次可领一个硕大的馒头、一满碗稠粥和一大勺分量十足的咸菜。
与昨日不同的是,食物供应不再设限,只要腹中未饱,便可从头再排,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吃饱为止。
不仅如此,官府还增派了数倍人手,新开口了更多的窗口发放食物,因此,尽管可以排第二次,第三次,不受限制,但原本长龙般的队伍反而显著缩短。
与此同时,河南巡抚郑鸿渐、巡按赵清直及各司衙门数十名大员尽数下狱的霹雳消息,已通过电报传遍全省,并以昭告天下。
随之而来的,还有几道足以撼动大明官场的政令。
设置廉政司,探察官员不法。
收地方官府审判之权,并设立巡回法庭。
严管工程建设等等。
此外,一道由天子亲笔草拟的圣旨颁行四方,其措辞之严厉,用语之刚猛,字里行间透出的凛冽杀气,前所未有!
这雷霆万钧之势,瞬间便唤醒了天下无数官员内心深处,对于洪武一朝时那些杀得人头滚滚的大案的恐怖记忆。
以往那些自恃当今皇帝仁厚,不至于像无上皇在位时那样大开杀戒的官员们,此刻方才猛然醒悟。
眼前的这位陛下,终究也是朱家子孙,一旦动了杀心,其铁腕手段绝不会逊色分毫。
当初他以储君之身监国理政时,通政司的官员几乎被屠戮一空,便是明证。
念及此处,许多曾有贪渎劣迹的官员们顿时如坠冰窖,吓出一身冷汗。
陛下这次是真正动怒了。
接下来的这段时日,务必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官,以免引火烧身。
而对河南省的官员而言,便更是如此。
在郑鸿渐和赵清直被革职查办后,朱允熥当即颁下谕旨,命此前奉诏前往开封查案的政务大臣杨荣兼理河南巡抚、巡按之责。
同时,他严令河南全省官员,凡过往有贪污不法行径者,限期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为避免河南官场因大量官员被捕入狱而出现严重的人员空缺,影响政务运行,朝廷特地从与河南相邻的南直隶、湖广以及山东等地临时抽调了一批官员,前来暂代相关职务,以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京师吏部亦被责成加紧选拔并派遣合适的官员赴任。
朱允熥更是昭告河南全省各级衙门、大小官员,乃至所有衙役,在此特殊时期,凡表现优异、克尽职守者,官员可破格提拔,衙役亦能蒙受恩典,晋升官职。
为了树立榜样,朝廷还特意寻得了几位“优秀”典型,大张旗鼓地通报嘉奖并提升其官职,广为宣传,以示激励。
消息一经传开,刹那间便点燃了无数基层小吏和衙役们的热情。
朱允熥原本对官员空缺问题忧心忡忡,担心新调派的官员不熟悉河南基层政务与具体情况,从而导致救灾进度迟缓,对灾情处理不力。
这正是他此前迟迟未对郑鸿渐和赵清直动手的主要顾虑。
然而,当朱允熥真正雷厉风行地采取行动后,却意外发现,自己所预想的糟糕局面并未出现。
在逮捕了一大批贪腐官吏之后,剩下的官员无不噤若寒蝉,胆战心惊,再也不敢有丝毫的偷奸耍滑,更不敢贪墨救灾钱粮。
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工作之中。
加之有升官晋职的巨大诱惑在前,更是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干劲和热忱。
结果,救灾工作不仅没有因此而耽误,反而比之前做得更加高效,成效也更为显著。
事实证明,许多官员在体制内的最大作用,往往并非推动,而是阻碍其良性运转。
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一旦缺失,整个系统便会停摆。
然而,现实却讽刺地揭示,少了这些冗余甚至有害的官员存在,系统反而运转得更为高效顺畅。
在灾民安置点短暂休整两日后,朱允熥便启程前往黄河大堤,考察那边的具体情况,为接下来的黄河大堤如何重修定策。
与此同时,另一边,奉旨抵达开封的政务大臣杨荣,也迅速展开了调查。
他严格遵循朱允熥的谕旨,对河南官场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面整顿。
郑鸿渐与赵清直的落马,使得河南的贪腐官员们彻底失去了依仗。
在杨荣巧妙且果断的铁腕手段下,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官吏们,如今如同丧家之犬,纷纷主动坦白,争相揭露彼此的罪行,只求能获得一线生机。
仅仅数日之内,原归德府知府李济川离奇死亡的真相便水落石出。
令人震惊的是,这桩命案的幕后真凶,竟是时任按察使的陈萧明。
为了防止李济川在狱中供出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涉案官员,陈萧明竟丧心病狂地指使狱吏将其杀害。
此外,河南布政使司衙门的布政使及其一众官员,也向陈萧明输送了巨额钱财,唆使他利用权力行凶。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的这些肮脏勾当,竟然还得到了巡抚郑鸿渐和巡按赵清直的默许与纵容。
随着杨荣的深入整顿,河南官场的腐败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不少衙门的有品级官吏,从上到下,被查出集体贪腐,所有官吏“一锅端”。
这种现象在河南并非个例,许多衙门内部都存在着大小官吏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的集体贪污行为。
以往,虽然不乏贪官污吏,但他们大多还懂得避人耳目,私下里偷偷摸摸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