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贪腐之事,皇帝的威望!(1 / 2)

“虽然那些官仓皆是用钢筋水泥修筑而成,在洪水来袭时,它们并没有像老百姓的泥瓦房那般轻易被冲垮。”

男子压低了声音,无奈道:“但里面存放的粮食,可照样被洪水给浸泡了。”

他凑近了一些,语气不再如之前那般好,略带了些愤愤不平:“我听说,现在给咱们这些灾民用来煮粥的粮食,就是从那些被水淹过的粮仓里抢运出来的。”

男子眼神闪烁:“这些粮食,原本都已经上报朝廷,全部作为损失报销了。”

“可是,那些官老爷们,又将这些本该报销的粮食,拿来糊弄灾民,充作赈灾之用!”

“因为洪水里面有大量的泥沙,故而,施舍给咱们喝的粥里面,也满是沙子。”

“至于朝廷真正拨发下来的赈灾粮,其实早就被官老爷们暗中变卖成了白花花的银钱,悉数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说到这里,又提起了另一件事:“前两年,朝廷在各地设立官仓,大力鼓励百姓将粮食都存放进官仓里。”

“百姓们也深信不疑,纷纷前往存粮。”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谁曾想,今年黄河溃堤,那些官仓也几乎无一幸免,全部被水淹了。”

“可许多百姓,手里还握着在官仓存放粮食的凭证,便要求官府赔偿粮食。”

男子脸上露出讥诮的神色:“官府那边回应:‘粮食都被水淹了,哪里还有什么粮食?遭遇天灾,只能各安天命,怨不得任何人!’”

他摇了摇头,道:“那些存了粮食的百姓当然不服气,他们说,官府以前曾信誓旦旦地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只要百姓手中持有凭证,就照证付粮,绝不推诿。”

“现在怎么就说话不算话了呢?因此,那些百姓们正聚众闹事呢。”

男子再次摇了摇头,自嘲般地低语:“不过,也闹不起多大的浪花来了。”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那些衙门的武丁和差役,手里都装备了火枪。老百姓手无寸铁,拿什么和他们斗啊?”

“听说前几天,上头已经下了死命令,再有聚众闹事者,直接开枪射杀!”

“两天前,就有一批百姓在衙门前讨要粮食,结果那些差役真的开枪了,当场就打死了十几个人!”

朱允熥的脸色骤然一变,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凝重起来。

这名男子所言,未必句句属实。

但其中所透露的信息,却足以让他警觉。

至少,关于官仓被洪水淹没一事,朱允熥并未从河南的奏报中看到任何提及。

虽然郑鸿渐和赵清直在重新呈递的奏折中,将受灾损失的严重程度比原先夸大了十倍,字里行间,皆是惨重灾情的描述,可仍旧未曾提及半句官仓受损的情况。

这些官仓都是当初朱允熥亲下旨意兴建的。

建造标准便极高,不仅大量使用钢筋水泥,对于选址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其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必须兴建于地势较高的区域,以确保在遭遇洪灾时不会被洪水淹没。

黄河溃堤后,尽管许多地方被淹,但实际上仍有不少地势较高且未受水患侵袭之地。

说到底,黄河的水量远不及长江那般浩大,而华北平原又广袤无垠。

黄河溃堤之后,水流会迅速向四周扩散,并自行寻找附近的河流汇入流走。

除了溃堤口附近区域,稍远一些的地方,哪怕被淹,也并不会积蓄太深的水。

因为只要洪水分散得足够开,每个地方的水量便会大幅减少。

百姓的房屋之所以大量倒塌,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许多百姓的房子,都是用泥砖乃至茅草和泥修筑而成。

这种房子,只要有一尺深的水浸泡,便会导致倒塌。

官仓不一样,官仓不仅建得坚固异常,选址也理应在这些地势较高的区域。

即便条件不允许,也应该通过填土垫高地基,以确保粮食储备的安全。

这一点,早在官仓营建之初,朱允熥便已反复强调,三令五申。

然而,如今听来,官仓被淹之事竟然还是发生了。

而且,听这男子的口气,被淹的官仓恐怕还不止一处。

更令朱允熥感到震怒的是,不止河南官府衙门对此秘而不报。

那些新建的官仓可是直接归粮食和物资储备司管辖的。

然而,储备司竟然也同样没有向他奏报此事。

若非今日亲身来到此处,听闻这名男子无意间提起,他恐怕至今仍被蒙在鼓里,对如此重大的灾情损失一无所知。

更令人发指的是,地方官府竟然不兑现曾向百姓许下的承诺。

不仅不允许百姓凭证取粮,反而公然开枪镇压!

这个消息一旦扩散出去,其影响将绝不限于河南灾区。

届时,全国各地的百姓恐怕都会恐慌性地前往官仓取粮,这无疑会动摇自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粮食集中存储,以期减少损耗的制度,使其功亏一篑。

河南地方官府衙门捅出的这个巨大篓子,最终承担损失的,却是整个大明朝廷!

男子说完这些,却又突然洒脱一笑,似是将所有烦恼抛诸脑后,他摇了摇头,自我安慰道:“咱们也甭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了,虽说现在官府衙门不见得有多好,但能给老百姓一口吃的,就算不错了。”

他指了指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道:“你看啊,这么多人,每天施粥,那得需要多少米粮啊?”

“咱老百姓也不能要求太高,难道真指望人家给发银子,发衣服,再给咱们修建房屋不成?”

朱允熥闻言,眉头微蹙,随即反问道:“为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