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张远思索一番。
“一会儿地后,咱们先去附近的商场买些礼物。”
“然后,跑一趟《一代宗师》那边。”
“我再去和王家为一声,打个招呼。”
给我折腾事?
害的我去闽北跑一趟,我不得找你唠唠?
所以下了飞机就到剧组。
这回可没人接他。
剧组上下都最好他压根别出现。
而张远则大大咧咧的来到拍摄现场。
“怎么,王导不欢迎啊。”
“呵呵呵……”墨镜王尬笑道。
“老板。”章紫怡则主动上前打招呼,弯腰点头。
这股俯首称臣的样子,让他很满意。
“就像我的,你果然很适合这个角色。”
国际章抬起嘴角微笑回应。
重点不是适合,而是张远她适合,她才能适合。
是不是我的剧组,我都能管,你们拿我怎么样吧。
“王导,埃里森影视那边我已经沟通过了。”
“以后有什么事,你不用在中间传话,我和对方直接沟通就行。”张远勾着墨镜王的肩膀道。
明摆着告诉你,我知道你没憋好屁。
但这次罢了,咱们算一来一往,打个平手。
再有下回,那就不客气了。
周围的演员们,都听了他逼的章紫怡给他打工的事,所以噤若寒蝉,没有敢话的。
只得看着他给王家为“上课”。
也有胆子稍微大些的。
比如扮演张永成的宋慧乔。
也不一定是胆子大,可能只是单纯的没人告诉她发生了什么。
“张,有时间我们再一起打羽毛球吧。”乔妹还邀约呢。
打羽毛球这几个字一出口,章紫怡就混身发抖。
差点给我打死……
张远抬起一边眉毛思索着。
你是想和我打羽毛球呢,还是打……羽毛球呢。
“玄彬没有来探班的计划吗?”张远开口问道。
“他最近比较忙,暂时不会来。”
“那你们相隔两地,关系还好吗?”
“我们每周都会通好几次电话。”乔妹答道。
“那就不必打羽毛球了,我最近也挺忙的。”
有男友,还打个蛋啊!
玄彬11年会强制入伍去参军,那时候他俩才分开。
有主的干粮不能碰……除非饿的受不了。
他现在是挺“饿”的,但棒子不靠谱,还是日后再吧。
给墨镜王上点压力,让他老实些,别在给自己鼓捣事。
同时观察下章紫怡的状态,他便安心了。
这就坐车,不到一时,便来到了位于冈宁圩《让子弹飞》剧组。
这部戏是JM市影视招商计划的一部分。
场景一共分为几大部分。
黄四郎的碉楼场景。
按照姜纹的剧本中所写,黄老爷家占地数百亩,建有二十多座碉楼。
这也符合黄老爷所“每天一睁眼就有几百人要伺候”的话。
不过拍戏没必要搞的这么全,又不是战争大场面。
姜纹也不像陈诗人那样非得搞大场景。
所以碉楼只造了一座,当场景用,周围还有些矮楼,会用作低角度取景。
碉楼造在开平市的自力村中。
剩下的,还有鹅城大门和进门后的广场,以及骑楼和街道这两大主要场景。
城门位于冈宁圩,造了个类似俄式风格的。
而主街道的场景则位于端芬镇的梅家大院,这儿在31年时,就有海外华侨捐赠建造了108栋二到三层的骑楼,是现成的。
因此省了不少建造成本。
每位导演执着的地方不一样。
陈诗人爱自我陶醉,爱造城。
老谋子是喜欢抠色彩,色调和道具服装。
冯晓刚是商业化的大拿,有钱赚怎么都行。
而姜纹的执着,则在于表达。
尤其是左和右,资和社的表达。
他就执着于这个,不聊不行。
就像陈丹青画画一样。
“你肚子饿就得吃饭,你喜欢就得画画。”
“喜欢画画,卧槽,拦不住的。”
姜纹就类似这种,根本拦不住。
表达欲一起来,不释放出来浑身较劲,难受。
这是个艺术家的性子。
但这人又有反差。
他自己拍戏,创造作品,表达的内容永远类似。
可他演戏,塑造角色,又特别不喜欢重复。
《北京人在纽约》这戏当年火成什么样了。
播出后,几十部片约,都找他演类似的角色,片酬高高的。
可他就不去。
《芙蓉镇》演完受苦的知识青年后,又是片约如雪花般飘来,他还不乐意。
《红高粱》里演农民火了,立马不再演农民。
《大太监李莲英》火了,就不再演太监。
这人特别倔,你们我什么角色演得好,那我就偏不演。
不重复自己,没意思。
有股子叛逆在身上。
这种演戏不重复,可拍戏又不断重复的风格,组成了这位的奇怪人格。
而且这位看着大气,其实多少带点心眼。
因为当年陈道明抢了他的溥仪一角,而且是他准备了许久后,临时被抢的。
所以后来拍《北京人在纽约》时,郑龙想找陈道明演男二。
结果姜纹找了一堆借口,把人给换了……
算是报仇雪恨了。
不过陈道明后来又主演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姊妹篇,《上海人在东京》。
到地方后,现场人员,姜导领着班子去附近的林子取外景了。
张远又驱车前往。
还没下车,便已经听到了现场的热闹动静。
下车后,站在山坡上一瞧。
此时正在拍摄的,乃是片子开场的戏份,既“马拉火车”。
十匹大白马,拉着一截隆隆冒烟的火车在轨道上缓慢前行。
该场景,堪称魔幻。
姜纹的戏,是观众最爱解读的作品类型,这部《让子弹飞》尤甚。
甚至出现了“让学”。
单片头这段。
十匹白马,拉着火车。
火车代表现代文明和工业化,而故事背景又是北洋时期。
所以火车代表先进文明。
那白马代表什么?
为什么是十匹。
哦,这十匹马,代表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所以这个镜头的意思是,十月革命为华夏带来了先进思想。
马拉列车……这就叫马列主义!
为了解读,谐音梗也能用上。
那要问,“马拉列车”不该是红色的吗?
这就有人答,没瞧见列车上的火锅是红汤嘛!
先射箭,再画靶子。
怎么着都能找到证据。
实际上,马拉火车这场面看着魔幻,其实是历史。
有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是老佛爷造成的。
其实不止。
1881年,开平发现了巨大的煤矿储量,李鸿章建立了开平煤矿局,想用铁路运输煤炭。
此事惹的朝中大怒,严厉禁止。
禁止的理由,有老佛爷不喜欢蒸汽机的噪音,还有铁路会经过清东陵附近,隆隆声会影响皇家风水,破坏龙脉。
最终这事经过妥协,才有了马拉火车的怪相。
其实,朝中反对党,多是满人贵族。
他们一怕李鸿章的势力继续做大,二怕铁路完全修好后,洋人以后能直接坐火车打进四九城。
社会发展,交通运输这些“事”,哪有咱们大清“长治久安”的大事重要。
实际等老妖婆子死后,便没有那么多规矩了。
溥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把紫禁城的百年老门槛都锯了。
统治阶级如果只在意自己的利益,只想不惜一切的维护统治,那其结果必定是灭亡。
马拉火车,和十月革命,马列主义没有关系,但却是旧势力腐朽的鉴证。
“姜导,我来啦!”
等到一个长镜头结束,张远才上前打招呼。
“呦,投资人来啦。”
“大家列队欢迎!”
穿着麻匪戏服的姜纹格外精神,一挥手,喊上其余麻匪弟,一块上前。
“不用客气,我是拍戏的。”
“不过你都我是投资人了,那就得有点表示。”张远拍怕手,身后的商务车拉开车门,打开后辈箱,露出了满满一车的“补给”。
张远挨个,亲自为每个人发放物品。
倒也简单,男的给一条烟,女的给中高档面霜。
“辛苦。”
“大家多费心。”
“剧组就靠你们帮忙,万分感谢。”
从导演组到演员,再到摄影,道具,服装,助理,场记,上百号人,他一一亲自握手问候,并发放了礼品。
花钱肯定是不少花的,但值得。
因为他本人也对这部戏相当看重。
这可是华夏“夹带私货”电影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还曾引领过一阵内地票房排行榜。
明年两岸影业的分红就靠他了!
这部戏能成功,主要是姜纹为商业化进行了很多妥协。
撇去夹带私货外,这部戏更像是西部片,甚至有点昆仃那味。
本来姜纹和昆仃也一见如故,还教人家中文呢……
艺人们都看着,工作人员也瞧着。
见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客气的很,想着咱们这行还是有好人的。
姜纹也得意,自己出道以来,遇到的大部分导演,投资人都不错。
张远尤其是,支持就全力支持,出钱,出力,出人。
来了现场也没摆投资人架子。
“来吧,还有老朋友呢,一块去见见。”
忙活了许久才挨个聊完,姜纹拉着脑门都见汗的他前往列车车厢。
短时间内和这么多人交际,可费劲了。
“你倒挺客气,难怪大家都喜欢你。”
“大家工作都不容易,互相认识下,也方便沟通。”
“呦,葛大爷又长头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