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空位面。
朱棣的疑惑就要少些,此时的他,也就只是轻轻点头。
孙吴的分布以及寻祖,在朱棣的眼里边,带来的是一种思索。
“一个祖源,再有一个分布,这就是一个姓氏可以研究的地方吧。”
“孙吴既然都已经存在,总不至于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所有的痕迹,都是其研究的方向所在。”
朱棣自顾自地道。
一个姓氏,在华夏范围内的扩散和流动。
就是其生存轨迹确实是令人值得研究。
“这些人,主要聚居在孙家人控制地各区域的中心城镇。”
“比如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觉醒了的孙策在打下豫章郡(今江西省)后,又设庐陵郡,任命堂兄孙贲为豫
章太守,孙贲的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
“孙贲在官11年后去世,他九岁的儿子接着代领豫章,在近二十年后,才召回武昌。”
“所以,孙贲家族在今江西南昌生活了三十余年。”
弹幕飞出——
“一个姓氏,能够在各地生存,最基本的一点,也还是要其自身足够强大。”
“对啊,孙氏家族里边,又分出无数的小家族,然后散布于各地,这样一来势必会带来其姓氏于这些地方的散播。”
“确实如此啊,孙吴存在的时间,在三国当中算是长久的,其族人分布,当然也比起其他两国来,要分散化得多吧?”
……
大秦时空位面。
秦始皇听着里边旁白的解读,他又轻轻地摇了摇头。
“诸侯曾经有过不少,诸侯的姓氏,也是会在四处扩散。”
“这一切啊,都应该是与生存环境有着关联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
“只要是一种应该,那么必定所有要去达成的,才是最基本的吧。”
“其实不论孙吴,还是其他,也就是自家姓氏能够继续扩散,也还是要占据一定地盘,得到相应实力才行。”
秦始皇说到这笑了笑。
孙吴集团里边,那诸多族人的生活轨迹,实际上也就代表了孙姓的发展。
这些事情,里边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与政权变迁有关。
……
大唐时空位面。
李世民轻轻点头。
“姓氏的扩张,实际上有着一个脱离不了的干系,那就是说,与自身实力的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而自身的这一个姓氏,才可以有着扩散的机会吧。”
李世民说完话,李治也躬了躬身上前一步。
“父皇,儿臣认为,这等事情,最基本的就是保证家族成员的生活要求。”
“只有让家族成员都可以生存得下来那么才能够让这一切,得到扩张吧。”
李治拱手间,一席话随之讲了出来。
“再比如,建安九年,孙权的堂史孙瑜,领丹阳郡(治今宣城)太守,至建安二十年去世,孙瑜家庭在今安徽宣城住了十年。”
“但富春孙氏的这种居住格局,等到“王溶楼搬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后,就呈现出两条不同道路。”
“一部分随着孙皓北上被迁往洛阳一部分则继续留在了今天的江浙一带。”
“之所以这样分家,也和吴国晚期父慈子孝,兄龙弟恭”的政治状况有关。”
“富春孙氏在吴国晚期,围绕继嗣问题,内部“对对胡”,各种内斗,只能说懂的都懂。”
弹幕飞出——
“这里提及到的分散,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出现了,就是内部的问题。”
“对,内部的问题,往往比起外部原因来,更加能够让人无法掌控。”
“内部纷争,让人不得不去分散,这种分家的行为,其实在另一方面,也还是可以促进姓氏的扩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