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天下万年长(1 / 2)

皇帝沉默片刻,指尖轻轻敲击着腰间的玉佩。

他想起那些在朝堂上争论“均田令是否过于宽纵”的大臣,想起有人说“农夫抗税该严惩”时的理直气壮,忽然笑了:“好个杨明汐,竟想让朕的金銮殿外,先开出一片稻田来。”

他转向身后的内侍:“传朕旨意,即刻在京郊划定千亩‘籍田’,分为上、中、下三等,一品到二品官一亩,三品到五品官八分……九品一下官一半亩,皆由官员亲耕,不得假手他人。”

“陛下!”有老臣忍不住出声,“臣等自幼读书,从未碰过农具……”

“那就学。”皇帝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农夫能学写字,官员为何不能学种田?朕自会带头,每月初一、十五,罢朝一日,亲往籍田耕种。”

他看向杨明汐,眼中带着嘉许:“幺舅母,这籍田的规矩,就由你和幺舅来定。种得好的,年终考评加一等;种得荒了的,俸禄减半,且要在朝堂上说明缘由。”

杨明汐躬身应下:“臣妇遵旨。臣妇还请陛下恩准,让各地官府也效仿此法,在州府县衙外开辟‘劝农田’,让地方官也亲身体验耕种之苦。”

“准。”皇帝朗声笑道,“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种地不是贱业,是天下最金贵的营生。从朕到百官,再到百姓,人人都要敬田、爱田,如此,我朝的粮仓才能永远满实。”

夕阳下,皇帝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伸手拍了拍陆锦棠的肩膀,又对杨明汐道:“当年先皇常说,幺舅母是有大见识的女子,今日一见,果然不假。这天下的根基,既要靠律法稳固,更要靠人心踏实。让当官的脚沾沾泥土,心才能更接地气啊。”

陆锦棠与杨明汐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道让百官亲耕的旨意,或许比十道均田令更能触动天下的根基。

当金銮殿的臣子们开始计算自家田里的收成时,那些写在奏折上的“民生”二字,才会真正有了温度和重量。

远处的童谣还在唱:“分了田,领了种,秋收谷满仓……”

而这歌声里,即将添上更响亮的一句——“官与民,共耕织,天下万年长。”

……

严道之把那个叫做念安的小伙子托付给山脚下老猎户时,几乎掏空了行囊里的银钱。

老猎户是个寡言的汉子,看着草榻上人事不省的小伙子,又看了看小伙子抱在手里的布娃娃,只闷声说了句:“放心走,人饿不着。”

严道之对着他深深作揖。

他没说自已何时能回,也没说这小伙子的来历——他本就不知。只留下几包应急的伤药,嘱咐了换药的法子,便空着两手,踏上了往京城去的路。

深秋的天,说变就变。头天还是暖阳晒得人发懒,次日一早就起了风,乌云卷着雨丝往路上扑。

严道之抬头看了看天空,找了一棵大树,准备避一下雨。

他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带着小汐的日子。

那一次也是一路上碰到大雨,他把仅有的油纸伞往小汐那边倾了倾,自已半边肩膀很快就湿透了。

小汐缩在他身侧,小手攥着他的袖口,布娃娃被紧紧抱在怀里,脸上沾了点泥,却依旧睁着黑纽扣缝的眼睛,愣愣地看雨。

“冷不冷?”严道之低头问。

小汐不答,只往他身边又凑了凑。他便把身上的旧棉袍解下来,裹在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