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天回医简(1 / 2)

唐太宗李世民、明光宗朱常洛等等皇帝,都是尴尬的看着天幕。

...

“总的来说,扁鹊也是一个内外精通,各科都会的名医,他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中医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他的尊号是医祖!

和外科鼻祖-华佗

医圣-张仲景

药圣-李时珍

并称为华夏古代四大名医。

他的着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只可惜都已经遗失,没有流传下来。

至于《难经》,倒是有流传下来,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传说有好几个,

比如黄帝、扁鹊、仓公淳于意、东汉不知名作者,六朝不知名作者等。

不过,就在2012年之时,“天回医简”出世,或许补上了扁鹊没有医书传世的遗憾。

说起来,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巧合吧。

天回医简这个名字,看着就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样子。

在形容一个人病入膏肓没法治疗的时候,可以说回天乏术。

如果将一个非常严重的病人治好,也可以说回天之力。

但天回医简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这份医简出土于成都天回镇的一座西汉古墓之中。

至于这个天回镇的名字由来,则是因为当年唐玄宗被安史之乱吓得仓皇出逃,来到了成都天隳(hui)驿,随后他听说长安叛乱已经平定,就决定返回长安。

因此,后来这里就被改叫做了天回。”

...

“天回医简?天幕说,很多病都是由细菌病毒入体引起的,人体有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消灭了细菌病毒,那病也就好了,这和平定叛乱的寓意倒是非常贴合。

要是朕记得不错,这天隳驿的名字,本来的意思是蜀王杜宇从天而降的意思,我大汉时期的古墓在这里,到了唐朝就改名天回。

这还真是巧啊!”

汉文帝刘恒面带着笑容说道。

...

“这么说起来,感觉确实是挺有意境的,只不知道这墓葬具体在哪里?算了,时隔千年,我大宋没有那样的复原本事,挖出来也是暴殄天物。”

赵匡胤摇头叹息道。

...

唐朝,李世民的脸色则是不太好。

唐玄宗那更是尴尬到想要抠脚指头了。

...

“这天回医简,总共由900多枚竹简组成,但因为已经在地下被水泡了两千多年,已经是面目全非,其中内容缺损很多,无法辨认。

经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总共从932枚竹简上,整理出了两万字的内容。

完全修复的112枚!

这些内容,总共被整理成了八部医书。

涉及医学理论,治疗方法,成方等多方面的内容。

是目前华夏古代最早的系统性讲述切脉原理的医书!

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古代医学典籍!

并且,这部天回医简的内容,和传世经典《黄帝内经》又有诸多不同。

...

经过诸多专家的考证,辨认为,此医书就是失传的扁鹊医书及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的医书

这具体的论据就是:

其一,天回医简被整理出来八部医书,其中《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正好是古代史料中提到的扁鹊医书的名字。

这其中还包括《黄帝内经》之中,也有提到过《脉书》。

或许有人会觉得疑问,这不是反过来了吗?怎么是《黄帝内经》提到《脉书》呢?

这其中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有可能不是黄帝,而是后人托名,关于此书的具体成书时间,有好几种说法,主流认为应该在西汉。

二是,《黄帝内经》可能是经过了不断的增补,也就是这书最早或许确实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人在不断增补修订这本书,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黄帝内经》,所以其中出现了关于《脉经》的记载,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像现在的一些传世名画,往往有好多层的纸,好多的印章,好多的题字。

造成这个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原画的留白不够了,硬往空白处盖章题字,会破坏画面的美感,但又硬是想要在这里写下“某某到此一游”。

所以干脆就给原画加一层!在旁边题字!”

...

“乾隆呢?出来露个脸啊。”

汉高祖刘邦出现在了天幕上。

...

原乾隆时空,乾隆跪在地上,脸上好几道红印子,此时他的心里简直恨极了,但是却一点也不敢表现出来。

“嘿,问你话呢,你怎么不说话?”

汉王刘邦走上去踹了乾隆一脚。

“啊...我说我说...”

...

“哈哈哈!”

各大时空,无数人都大笑了起来。

...

“第二个论据,就是在天回医简中,很多内容的段首都有三个字:“敝昔曰:”

也就是说,这书虽然不是敝昔写的,但是其主要内容出自敝昔。

这意思,就跟论语的子曰一样。

那么这个敝昔是谁呢?

根据燕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古学教授的考证,认为敝昔的意思就是:“头戴鷩冕的雉鹊”

而汉代石刻里出现的人头鸟身的扁鹊行医图正好对应上。

...

那么,实际写这个天回医简的人又是谁呢?

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华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名医--仓公淳于意。

也是着名成语,孝道故事的“缇萦救父”里的这个父。

淳于意主要活动于西汉文景时期,曾在汉朝齐国当过太仓令。

相比于华夏古代医生很多都只是传给自己的子女不同,淳于意教导出了很多的弟子,都是当世名医,是华夏历史上对医学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说,上古有神农,黄帝,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

《史记·扁鹊仓公传》里,记载他曾跟随师父-公乘阳庆学习黄帝和扁鹊的医术。

在天回医简里,能明显的看出其中的说话方式带有古代山东一带的方言特色。

这和淳于意的人生履历也对得上。

只不过,史料并未记载淳于意去过四川。

虽然目前天回古墓的墓主人尚未确定是谁,但是根据年代检测,大约是在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之间。

因此专家推测,有可能是淳于意的弟子辈的人。

但到底是谁,目前还在继续研究中,尚不能确定。

另外,在这座古墓里,还出土了一个髹漆经脉人,再结合天回医简的内容,这可谓是将现行的各种中医书籍里的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缺损环节给补上了。”

...

“哈哈,淳于意,朕知道,没想到他这么厉害啊。咱们现在有造纸术了,得把这些医书多印一些,也免得后人要考究起来这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