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一世了,本汗注定是要逆天而行,成就盖世之奇功。”
......
“当大明王朝,拒绝救援之后,努尔哈赤没有再送去国书,因此觉得,后金政权,已经不需要他国来承认了。”
“此时努尔哈赤,有信心,也有实力,让后金政权发展壮大。”
“努尔哈赤没有再送国书,更是却以书信的方式,要求朝鲜“断绝与明往来,与大金结盟”,否则“大军将踏平朝鲜江山”。”
“同时,此时身在赫图阿拉的姜弘立,受到了努尔哈赤与后金的影响,秘密致信给光海君李珲。”
“要求朝鲜“中立自守”,,称“后金兵强马壮,非朝鲜能敌”,建议“暂忍一时之辱”。”
“最终,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还是与努尔哈赤,达成了秘密协议。”
“协议中,朝鲜承诺“不助明、不攻金”,关闭中江贸易口岸,禁止明军借道朝鲜。”
“而后金,则是释放姜弘立等朝鲜降将,但朝鲜必须要向后金提供粮食,布匹等军事物资进行贸易。”
“同时,朝鲜这要向后金政权,提供明朝辽东防务情报情况,而后金则承诺不主动进攻朝鲜。”
“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七月底,努尔哈赤释放了部队朝鲜降将与部队朝鲜士兵。”
“由于,姜弘立精通汉文和满语,加上已经深受努尔哈赤与后金政权的影响之后。”
“努尔哈赤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没有将姜弘立放归朝鲜,而是留在后金政权当中,充当后金与朝鲜交涉的重要桥梁。”
“之后,后金与朝鲜之间的书信,皆由姜弘立进行润色与释放。”
“同时,努尔哈赤也没有阻止与揭穿,姜弘立秘密向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传递关于后金方面的情报。”
“此外,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承诺会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十月左右,会正式派出使者到赫图阿拉,面见努尔哈赤。”
.......
“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八月,努尔哈赤在确信,朝鲜不敢对后金轻易妄动之后,真正对叶赫部发起,灭部战争。”
......
“之后,在努尔哈赤顺利了灭亡了叶赫部后,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立即派出使者,秘密前往赫图阿拉,面见努尔哈赤。”
“并呈上黄金200两、棉布500匹,请求释放姜弘立。努尔哈赤接受物资,但要求朝鲜“先送质子,再议释放”给拒绝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光海君派西人党的亲信大臣李廷龟为特使,再次到赫图阿拉,面见努尔哈赤。”
“同时,给后金政权,带去了携带千石粮食,一万支铁箭头。”
“李廷龟在面见努尔哈赤时称:“我国愿与贵国修好,唯望释放姜元帅及将士”。”
“努尔哈赤同意释放姜弘立,但要求朝鲜每年进贡大米5000石、棉布2000匹,并开放中江互市。”
“并且要朝鲜“先履行一年贡物之后,再放人”。”
“然而,一年之后,努尔哈赤再度变封,只释放了其它朝鲜降将与士兵,姜弘立并没有放归朝鲜。”
“在大明王朝的天启3年(1623),爆发了“仁祖反正”事件,朝鲜国王光海君李珲,因暗中与后金的妥协,引发朝鲜国内强烈不满。”
“这一年,以尊明一派的西人党发动政变,推翻光海君的统治,拥立朝鲜王朝第16代国王李倧为新王,史称朝鲜仁祖。”
“朝鲜仁祖李倧即位后,立即废除了光海君的妥协政策,重新坚定奉行尊明的“事大主义”与后金的关系迅速恶化。”
“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即位后金政权的第二位大汗后的第二年。”
“皇太极便以朝鲜“背盟”与收留了后金政权的女真逃人为出兵的借口,正式发起侵朝战争,史称“丁卯之役”。”
“而姜弘立,便成为了后金政权入侵朝鲜的,带路人与劝降工具。”
“皇术极,以阿敏为统帅,率军入侵朝鲜,并迅速攻占平壤等地,最终,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和约》。”
“在《江都和约》的文书中,朝鲜与后金之间,以兄弟之盟相称,实际上却是承认了后金政权,对朝鲜王国拥有宗主权。”
“但是,在后金政权退兵之后,朝鲜官员与民间百姓的内心仍倾向明朝,因此,后金与朝鲜双方矛盾并未根本解决。”
“而姜弘立因为在朝鲜与后金政权的“丁卯之役”中,促成了双方之间的和议,被朝鲜朝野与百姓,视为“卖国贼”。”
“最终姜弘立,因为承受不住,“卖国贼”的压力,在天启七年(1627)的七月二十七日在其故乡衿川病逝。”
“姜弘立死后,朝鲜仁祖李倧,本欲恢复其官爵,但因群臣反对未果,姜弘立背负“卖国贼”的骂名,直至朝鲜后世。”
“然而,姜弘立在赫图阿拉的经历,虽然没有留下个人传记。”
“但姜弘立的亲信幕僚李民寏,以亲身经历撰写《建州闻见录》与《栅中日录》两部朝鲜史料书籍。”
“成为了后世考古的重要文献史料,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补全了被大清王朝删除与修改的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