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音刚落,身旁的王羽立刻踏前一步,出声附和。
王羽身形消瘦,曾是大汉王朝文官的重要人物,声音也如其人般带着几分果决:
“李大人所言极是!陛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独孤伽那毒妇,城破之时犹自咆哮,怨毒之心昭然若揭!”
“刘襄虽幼,然其身为伪帝,名分犹在,留之必成祸根!”
“唯有斩草除根,方能彰显陛下之天威,让我大楚江山稳如泰山!臣附议!”
紧接着,张韬和赵明也纷纷出列。
张韬主管过钱粮,言辞更为实际:
“陛下,伪汉皇室存在一日,便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耗费朝廷心力监控防范,徒增成本。”
“不如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
赵明则从行政角度补充:“处置已定,方能更快地安抚地方,使政令畅通无阻。”
“臣等皆认为,当速断!”
这几人,作为投降派的代表,态度鲜明,言辞激烈。
将一场本该是商议的朝会,瞬间推向了对旧主进行死亡审判的边缘。
殿内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本就心志不坚或已暗中倾向新朝的人,脸上露出了思索或认同的神色,甚至有人微微点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这强势的论调所压倒。
就在李弼等人气势正盛之时,一个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坚决的声音,从文官队列中传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万万不可!”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列者乃是翰林院学士廖乾。
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旧官袍穿得一丝不苟。
此刻虽面色凝重,腰杆却挺得笔直,眼神中带着读书人的执拗与风骨。
“陛下!”
廖乾向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提高了些许,力图压过方才的肃杀之气。
“《左传》有云,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陛下初登大宝,定鼎常安,正是昭示新朝气象,布德四方之时!”
“独孤伽、刘襄,一介妇人,一稚龄小儿,已是阶下之囚,于陛下而言,如同蝼蚁。”
“杀之,不过举手之劳,然其弊远大于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弼等人,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
“方才几位大人所言永绝后患,实乃匹夫之见,非治国良策!”
“陛下若此时骤施杀戮,天下人将如何观之?必谓陛下挟胜者之威,不能容人,恐非仁德之君所为!”
“这岂非将原本可能归附的汉室旧臣、天下士子,生生推向了对立之处?”
廖乾的话,引经据典,直指仁德与人心这两个关键点,试图将讨论拉回到政治影响的层面。
他很清楚想要救下独孤伽和刘襄,只能跳出眼前的局面。
他将希望放在引经据典上,希望楚宁能有所顾忌,从而达到他的目的。
“廖学士此言差矣!”李弼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