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正听完,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没有立刻表态。
齐永林观察到这个细微的表情,了然一笑,话锋一转:“当然,我估计,于书记可能对直接从集团内部提拔有所顾虑啊。”他这话说得比较委婉,但点破了于伟正可能担心内部提拔难以摆脱原有格局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
于伟正听了,脸色微微一动,但很快恢复平静,只是付诸一笑,不置可否。
齐永林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不宜深究,便略过内部人选,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他捏着酒杯,沉吟道:“其实,我平时到臣干将的。我给你推荐个人选吧,东洪县的县长李朝阳同志。”
他列举了几点理由:“这个同志年纪轻,有闯劲,思路开阔,做事有魄力,也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更难得的是,他家庭背景比较特殊,”齐永林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于伟正的手背,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玩笑又像提醒的意味,“老邓家的女婿嘛……伟正啊,人脉关系,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啊。”
于伟正听完,笑着摆了摆手:“朝阳同志确实不错,有一股子冲劲,也很有想法。不过,他在东洪县任职时间还不长,很多工作刚刚铺开,东洪那个摊子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现在把他调离,对东洪县的工作可能影响比较大。而且,从个人意愿和家庭因素考虑,老邓那边,恐怕也更希望他在党政系统发展,未必愿意让他转到企业战线。”
齐永林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这倒也是,老邓对女婿的期望可能还是在仕途上。那好吧,我再推荐一个人选。”他认真想了想,说道,“临平县的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云飞同志,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印象?”
他介绍道:“云飞同志是省里派下来的挂职干部,被当时的钟毅书记看中,千方百计留了下来。为了留住他,市里可是开了优厚条件,直接安排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从一个挂职干部一步到位成为地方大员,这也不多见。云飞同志到临平之后,表现确实可圈可点,面对复杂的局面,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推动了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张庆合也颇为认同地插话道:“是啊,云飞同志在临平的工作,大家有目共睹。临平县底子薄,除了几个煤矿,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工业基础。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硬是依托现有条件,一步步把工业园区搞了起来,特别是那个啤酒厂,现在已经投产见效了。另外,他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十多家配套的中小企业落户,整个工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很好啊。”
市委书记于伟正对张云飞的印象,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深刻。主要是因为张云飞是挂职干部身份,而他到东原工作并担任要职时,于伟正先是在东宁市工作,后来又在省委组织部,虽然听过张云飞的几次工作汇报,知道有这么一位能干年轻的县长,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确实不多。
于伟正沉吟道:“张云飞……嗯,有印象,工作汇报条理清晰,临平的工业园区建设我也去看过。看来能力确实不错。永林同志这个推荐值得重视。这样吧,下来之后,我找机会专门去临平县实地考察一下,也和他本人深入谈谈,多方面了解一下情况。”
齐永林见自己的建议得到了重视,便适时地收住话头,端起酒杯,语气谦逊地说:“于书记、张市长,我刚才推荐的这几个人选,都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啊,是从我对干部的了解和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的。最终的人事安排,肯定还是要以市委市政府的通盘考虑和集体决策为准。来,我敬二位领导一杯,感谢今天的盛情款待啊!”
这顿饯行宴,从中午十二点多开始,气氛热烈,交谈深入,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钟才接近尾声。于伟正和张庆合亲自将微醺的齐永林送出招待所一号楼,一直送到那辆即将载他前往省城的黑色皇冠轿车旁。
临近上车,于伟正紧紧握住齐永林的手,用力摇了摇,言辞恳切:“永林同志,今天这顿饭,既是饯行,更是感谢啊!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东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东投集团倾注的心血!也要感谢你今天毫无保留地分享这些真知灼见,让我和市长啊受益匪浅,很多观点我下来还要好好消化吸收。”
齐永林看着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的于伟正,这位比自己年轻两岁的市委书记,身上透着一股锐气。他笑着说道:“哎呀,伟正书记太客气了。消化要消化的是这些饭菜,我讲的都是些酒桌上的闲话、醉话,当不得真。您是书记,站得高看得远,自有明断啊。”
张庆合也上前一步,再次握住齐永林的手:“永林老总,以后就是省里的大领导了,欢迎随时回东原检查指导工作!东原永远是你的家,是我们这些穷亲戚的根据地,可得多关照啊!”
送走了齐永林的轿车,看着车辆驶出招待所大院,拐上大街,消失在视线尽头,于伟正站在原地,内心一时间有些空落落的,情绪复杂难言。
齐永林在东原工作了大半辈子,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不仅对东原的山水草木充满感情,东原的很多干部群众也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和风格。
齐永林的离开,甚至标志着东原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于伟正对齐永林在某些方面的强势和独立王国倾向有所不满,但此刻,更多的是对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才华的干部离去的惋惜,以及对未来东原发展之路的深层思考。
张庆合站在于伟正身边,同样望着车辆远去的方向,轻声问道:“书记,您怎么看永林同志最后推荐的张云飞同志?”
于伟正双手背在身后,一边往车边走,一边目光依旧看着前方,沉吟了片刻,才缓缓说道:“老张啊,我看先观察一下吧。多方面观察一下。如果确实如永林所说,能力突出,又适合企业经营管理,那么从县长平级调动到东投集团担任总经理,对张云飞同志个人而言,虽然不算是明显的提拔重用,但也是一个重要的锻炼平台,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7月24日上午九点半出发,我带着县委副书记焦杨、常务副县长曹伟兵和分管工业经济的副县长杨明瑞和县委办主任吕连群,县政府办主任韩俊一行六人。分成两辆汽车。紧赶慢赶下午一点就来到了省制药厂。
从东洪县到省城,说是不到三百公里,一级公路最高可以允许跑140码(比现在的高速还要高),但路上岔口太多,车速根本上不去。加上七月的天,日头毒辣,整个人很是疲惫。
路上经过几个路边摊,也有不少的餐馆。曹伟兵问要不要停下来吃点东西垫垫,我看了看手表,已经快十二点了,但想着约的是下午两点,路上别再有什么耽搁,就说不吃了,赶到地方再说。大家也就没再坚持。
紧赶慢赶,下午一点整,两辆车总算到了省制药厂的大门口。车停稳,我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踩在实实在在的水泥地上,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活动了一下坐得发僵的腰腿,说道:“坐了一上午的车,骨头都快颠散架了啊,下来走走,透口气。”
其他几人也陆续下车,个个面带倦容。省制药厂的门面比我想象的要气派得多。高大宽敞的厂门,中间是厚重的双开铁门,紧紧关闭着,只留两侧稍小的侧门供人出入。门旁立着两个岗亭,每个岗亭里都站着一位身穿制服、表情严肃的保卫人员。那制服乍一看跟警服很像,但细看臂章,写的是“经警”二字,腰间佩着橡胶棍,站得笔直。
我迈步朝大门走去,其他人跟在我身后。县政府办主任韩俊立刻快走几步,上前去和岗亭里的保卫人员沟通。我们几个则站在门外不远处打量着。常务副县长曹伟兵往我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在我耳边说:“瞧这架势,神气什么,还以为自己是省委大院了。”他语气里带着点儿不满,也带着点儿我们这些小地方干部到大单位办事时常有的那种不易言说的局促。
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明白,跟这些具体执行制度的保卫人员计较不着,也没必要。我的目光落在厂门的气派上。这大门修得确实有规模,主门是厚重的朱红色铁门,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维护得很好,透着一股国营大厂的威严。相比起来,我们县委县政府的大门,就显得寒酸多了。
主门紧闭,我们只能透过两侧打开的侧门,隐约看到厂区里面的一些景象,但都被门前繁茂的大树遮挡着,看不太真切,只觉得里面绿树成荫,道路宽阔。
我的注意力被门柱吸引了过去。门柱是用水泥砌成的,打磨得光滑,上面还镌刻着字。我走近些,轻声念出右侧门柱上的上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县委副书记焦杨闻言,也上前一步,探头看向左侧门柱,接着念出下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念完,他回头看我,点了点头,“县长,是古训,也是行规。看来这厂是挺讲究。”
这时,韩俊已经和保卫人员说完了话,放下那个砖头似的大哥大,小步跑回到我跟前,脸上带着些无奈:“县长,联系上了。保卫科的同志说,他们没有接到通知,按规定,没有里面具体对接部门的人出来接,谁也不能进去。我已经给厂办打了电话,他们接待办的崔主任说马上过来。”
正说着,就看见刚才还一脸严肃、拒人于门外的两位“经警”同志,其中一人从岗亭里走了出来,对着我们这边点了点头,然后和同伴一起,用力推动那扇厚重的中央大铁门。铁门显然很沉,闷响声,缓缓向内打开。这开门的过程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规矩和气势。
大门敞开,省制药厂内部的景象豁然展现眼前。从外面真看不出来,里面竟是别有洞天。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向前方百米开外的一栋高大建筑,看模样就是办公大楼。这楼足有七八层高,外墙是水刷石墙面,在那个年代显得颇为现代气派。
办公楼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厂房车间,规模宏大。一股属于大型国营骨干企业的雄厚底气扑面而来,让我们这几个从贫困县来的干部,心里都暗自咋舌。
迎面这条柏油马路两旁,种着高大的银杏树,枝叶繁茂,在北方可不多见。路两侧还立着一块接一块的宣传栏,制作得很规范。我走近瞥了一眼,宣传栏里贴着最新的《人民日报》、《经济参考》,还有厂内部出版的黑板报,上面有安全生产通知、先进班组表彰、近期工作安排等,字迹工整,日期都是近几天的。我习惯性地在心里点了点头。到一个单位,先看它的宣传栏,这是我多年工作的经验。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报纸是新的,通知是近期的,通常说明这个单位管理规范,运转有序。要是宣传栏里的报纸泛黄卷边,还是一两个月前的,那这个单位的管理多半是松懈了。
开门走了几步,焦杨就在我旁边道:“美女来了!”
紧接着,韩俊小跑几步,就与对方沟通起来,我也猜测道这就是崔主任了。
接待办的崔主任是一位三十多岁、穿着得体、面容清秀的女同志,说话带笑,一看就是常做接待工作,很懂礼数。
先是打了招呼,崔主任欠身笑道:“实在不好意思,你们提前到了,我原本计划一点半去接你们呢!”
崔主任引着我们一行人沿着柏油路往里走,穿过一片开阔的水泥地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尊一人多高的大理石白色人物塑像。崔主任主动介绍道:“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医圣华佗的塑像。”她语气中带着自豪,“我们厂规模比较大,前面就是办公楼,两边是生产区。现在因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快,厂里的生产能力有些跟不上了,所以省里决定在全省搞四个分厂基地。一来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来也是解决我们自身产能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