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田嘉明感天道轮回,于伟正谈未来发展(2 / 2)

老方以前只是招待所的副经理,自从本家亲戚方建勇当上了市政府秘书长后,老经理一退休,他就顺理成章地被调整为了招待所经理。此刻,他站在大院里的柳树荫下,七月的日头毒辣,连树荫里也感觉不到多少凉意。老方身材微胖,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片。

这时,两辆黑色的皇冠轿车缓缓驶入大院。老方来不及将手里的烟头掐灭,直接丢进旁边的花坛里。车子没有在他跟前停下,而是径直开到了十几米外的一号楼门口。

没等老方小跑着上前,第一辆车的后门已经从里面推开,市委书记于伟正利落地下了车。老方赶紧迎上去,脸上堆着恭敬的笑容:“于书记,您怎么自己开门了,让我来就好。”

于伟正摆摆手,语气平淡:“老方,不必这么客气,都是自己同志。”他说话时目光并没有在老方身上多停留,对这种过于殷勤的招待所干部,他内心并不十分欣赏,但也知道工作中离不开这样的人。

这时,车的另一侧门打开,前市长齐永林下了车。老方见状不由得一愣,心里嘀咕:不是说这两位领导有些不睦吗?怎么同乘一车来了?

后面的车也停稳了,市长张庆合推门下车,快步走过来。齐永林站在车旁,目光凝重地环视着市委招待所,仿佛要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刻进记忆里。于伟正也不催促,静静等着。

齐永林感慨地叹了口气,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走吧,里面说话。”

老方赶紧上前引路,笑着说:“几位领导,菜肴都已经安排好了,都是按您几位口味准备的。”

张庆合拍拍老方的肩膀,语气随和却带着明确的指示:“老方,你去忙你的吧,我们知道地方,别耽误你的正常工作。”

老方连连点头:“给领导服务就是我的主要工作啊!”但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领导们有要事相谈,不便跟随,便知趣地停在原地。懂得分寸是他多年来悟出的生存之道。

不远处,两个年纪较大的女服务员正在窃窃私语。一个不屑地撇撇嘴:“这个老方,十一点就让我们扫了一个小时的地,结果领导一眼都没看。”另一个胆子小些,赶紧拉她:“快别说了,不关咱们的事。”

包间内,装修谈不上奢华,但大气稳重,齐永林颇为留恋的看了一眼,这1号楼还是自己当初盯着修的。大圆桌上已经摆好了凉菜,酒水是本地产的高粱红和几瓶啤酒。

于伟正和齐永林相互谦让着主位,张庆合直接扶着齐永林的胳膊,将他按在主位上:“永林市长,您是我和伟正书记的老领导,今天又是为您饯行,这个位置非您莫属。今天您就是东原的主人。”

齐永林不再推辞,坦然坐下:“两位领导这么客气,我就不推辞了。”

三人落座后,齐永林转向张庆和:“庆合,大学的事进展如何?”

张庆合颇感无奈地说:“今天中午我和教育厅的领导通了电话。原本以为批个大学没那么复杂,但领导给我讲了二十分钟,很热情,但也让我有些心灰意冷啊。办大学的指标据说有七八十项,考评非常严格,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

齐永林点点头,语气沉稳:“伟正、庆合啊,我有个建议:没必要一开始就追求本科层次。可以先把大专办好,把大专学校建起来后,再逐步升格为本科。这样既能积累办学经验,也能沉淀师资队伍,增加历史底蕴嘛。办大学是好事,一定要办,但要分步实施。否则即便挂上了大学的牌子,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了形式主义。”

于伟正表示赞同:“我也咨询过了,确实需要通过教育部的评估考核才能升为本科。从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到学生素质,永林市长的建议很对,要分批实施,分步骤推进。”

于伟正端起酒杯,笑容真诚而热络:“永林市长,今天这顿饭,既是给你饯行,也是代表市委、市政府和东原的干部群众,对你这么多年来为东原发展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啊!到了省里,成了省属大企业的老总,级别提升了,舞台更大了,但别忘了,东原啊永远是你的娘家,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来,这第一杯酒,祝你前程似锦,在新的岗位上再创辉煌!也希望你以后常回家看看,继续关心支持东原的发展!”

齐永林人之将走,显然有些动容,他赶紧端起酒杯,语气感慨:“伟正啊,您太客气了!庆合!我在东原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的。这杯酒,是我敬二位领导啊,感谢这么多年的支持与帮助!”

气氛热烈而融洽。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逐渐从怀旧与祝福,转向了更实质性的内容。

齐永林打了一个饱嗝,说道:“两位领导啊,临走之前啊,我就说点掏心窝子的话,也算是我离开前的一点建议吧。”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东投集团,乃至我们东原市所有的国有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关键不在于盲目扩张,而在于精准定位和苦练内功啊。当前,从全国的大环境来看,经济工作的重心正在调整。国家三令五申,要严防三角债,压缩财政支出,控制投资规模。我判断,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银根会持续紧缩,市场上的流动性会偏紧。这就意味着,像过去那样依靠银行贷款和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增长的模式,可能会难以为继啊。”

于伟正和张庆合都听得十分专注,微微点头。

齐永林继续说道:“所以,东投集团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铺新摊子,上大项目,而是稳住基本盘,优化存量,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要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上,就比如高粱红酒……。”

于伟正是没有深层次考虑这些经济问题的,就点头道:“很有道理啊!”

齐永林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沉:“伟正,庆合啊,我们必须要看到一个更深层次、更严峻的问题啊。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竞争加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机制不活、负担过重、效率偏低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我看啊,未来几年啊,国企经营困难只会加剧,甚至出现职工下岗分流,可能不会是孤例了,而会成为一种……一种不得不面对的趋势。”

这话让还是让于伟正和张庆合都神色一凛。下岗这个词,还是极其敏感和沉重的。

齐永林的目光变得有些深远:“再加上农业上化肥、农药和农机的使用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涌入城市寻找机会。再加上下一步工人也将从国企下岗后,这两部分人该何去何从?你们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于伟正和张庆合两人都摇了摇头,神色严肃。

齐永苦笑着拿起筷子指了指桌上的菜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5.42亿人口,现在啊,咱们说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啊,已经达到11.34亿。相当于咱们本来这一桌菜,现在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所以,从分配制度上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从生产上找答案。换句话说以前卷分配,以后就是卷生产了!”

于伟正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卷生产?这个提法第一次听到啊。”

于伟正道:“我们搞市场经济,搞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其实就是给劳动力松绑,给大家一个自谋生路的机会。我认为,历史啊是群众创造的,劳动力释放之后啊,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五十年,才是中国经济真正起飞,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