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回到刺史衙门之后,第一次走进了属于自己的书房。
他决定提笔给天子写一封密信,禀报自己来到河北之后的所见所闻。
根据自己一路的打探,河北布政使公孙玄有名无实,已经被王忠嗣架空,幽州、檀州、妫州、蓟州等刺史阿附于王忠嗣,以至于民间私下里称王忠嗣为“河北王”。
目前来看,王忠嗣已经滋生出“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的心态,必须加以遏制,不能再让他继续膨胀。
王忠嗣为了拿下灭亡渤海国的头功,甚至已经在给安守忠使绊子。
以王忠嗣的战略水平来说,他肯定知道灭亡渤海国最好的战略就是两路进军,集结二十多万大军合围渤海国都上京才是最佳选择。
只要攻破上京,灭亡了渤海国的朝廷,那么剩下的南京、西京、中京、东京怕不是都会望风而降,席卷千里。
但王忠嗣却要求安守忠向东攻打渤海国的西京与南京,还让他去收复辽东半岛的大唐旧地,摆明了是要把安守忠支开,免得他与自己抢功劳。
虽然王忠嗣这样的战略不见得就会失败,但在李泌看来,肯定没有重兵合围渤海国都更加直接有效。
密折修好,李泌交给一名亲信,命他星夜返回长安呈送天子。
第二天,宇文广屁颠屁颠的跑来告诉李泌,经过一位道长的做法,原来的刺史衙门总算风平浪静,可以搬回去了。
“本官在哪里公干都无所谓,但既然宇文长史愿意搬回去,姜县令又愿意搬回来,本官只好成人之美。”
李泌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宇文广跑前跑后,带领整个衙门忙碌了一天,总算又和蓟县县衙调换了回来。
趁着衙门搬家的空档,李泌出门巡视了一趟幽州的军营,得知城内有四千郡兵,由幽州司马陶争先统领;另外就是王忠嗣留下的三千人,由他的一名堂弟统率。
“要想真正掌握幽州,就得把这个陶争先给换了。”
李泌回到衙门之后暗自打定主意,过几天再给陛下写个秘折把这陶争先调走,换个听话的自己人来统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幽州的大权。
苏无名与张小敬快马加鞭,花了三四天的功夫从幽州赶到了辽东营州,又通过暗中观察以及向老百姓打听,并没有发现安守忠勾结渤海人的蛛丝马迹。
甚至就在半个月之前,安守忠还亲自统率两万人击破了乌骨城,俘虏了五千多名渤海国的军民,全部押解回了幽州。
“看来这书信是渤海人使用的反间计!”
经过几天的调查之后,苏无名与张小敬得出一致结论,并不认为安守忠有复叛的行为。
在返回关中之前,张小敬来到安守忠的的帅府亮明了身份,并送上了渤海国写给他的书信。
安守忠看完之后大吃一惊:“敢问张千户,这封书信是哪里来的?”
张小敬道:“你要问下官哪里来的这封书信,我可以告诉你是陛下让我从长安来交给你的。
你要问陛下从哪里来的这封书信,那下官不知道。
但肯定是有人从渤海国使者的身上截获了此信,秘密送到了长安。”
安守忠对天发誓:“请张千户回长安转告陛下,只要陛下留我义父性命,我安守忠绝不会朝秦暮楚。”
“陛下若是不信任安将军,也就不会让下官把这封书信转交给你了!”
张小敬笑着挑明来意,“陛下既然让安将军看到这封书信,那就说明他用人不疑。”
“多谢陛下对安守忠的信任!”
安守忠请张小敬回长安后替自己向皇帝转达谢意,同时下令当着张小敬的面将前几天俘虏的五百渤海国士兵斩首。
春风吹拂之下,五百渤海国的俘虏被脱光了上衣,反绑着双手捆在城外的旷野之中,身后站立一排杀气腾腾的刽子手。
“这些渤海人都是乌骨城的守军,平日里没少干欺负汉人的勾当,这些年残害了不少汉人、高句丽遗民。
我今日便当着张千户的面将他们处以极刑,以表明我安守忠与渤海人势不两立的决心!”
安守忠与张小敬并肩站在营州的城墙上,挥手下达了行刑的命令。
随着数十名刽子手不断的手起刀落,渤海俘虏的人头不断落地,殷红的血渍很快染红了黑色的土地。
“安将军请放心,下官回到长安之后一定如实禀奏!”
张小敬辞别安守忠,在城南三十里会合了等候自己的苏无名等人,策马扬鞭向关内赶路。
张小敬前脚走后,安守忠就下令兵分三路向渤海国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