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到门口的时候,他才想起自己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请求见李隆基一面,当即再次折返回来。
“义兄还有事情吗?”
李瑛莞尔问道。
王忠嗣摩挲了下胡须,硬着头皮说道:“自从灵州一别,臣已经四年多没有见到太上皇了,他毕竟对臣有养育之恩,臣想要去看看他,还请陛下应允……”
为了表示自己并没有其他想法,王忠嗣补充道:“陛下可以派遣身边的人跟着微臣,臣见了太上皇保证只聊家常,绝不会提半句国家大事……”
李瑛目光转动,微微一笑:“朕还能不相信义兄?你想见太上皇一面,也是人之常情,那就去吧……”
“多谢陛下!”
王忠嗣喜出望外,急忙作揖谢恩,随后退出了含象殿。
看着王忠嗣走远的身影,李瑛突然有些意识到自己犯错了。
“唉……朕还是感情用事了。”
李瑛有些后悔自己冲动之下当众册封李健为太子这件事。
当时薛柔并没有要求自己册封李健为太子,甚至还劝自己“先贤后嫡”,是自己当时过于悲伤,为了让薛柔走的瞑目,在激动的情绪中做了一个草率的决定。
在李瑛的心中,李健也不见得是个合适的太子人选,初衷是为了让皇后在临死之前能够含笑九泉。
如果李健将来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李瑛并不介意在下去十年八年,甚至二十年之后再次把李健废黜了。
李瑛今年才三十多岁,正值盛年,他相信自己只要注意保养,不轻易动怒,不乱吃丹药补品,再活个四十年不成问题。
到那时候,李健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小老头了,显然并不适合接任太子。
李瑛想要的是一个年富力强,才能卓越,人品正直的继任者,年龄最好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这样才是上乘之选。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健就不占什么优势,终究只是一个过渡,除非李瑛突然出现意外驾崩。
虽然废黜太子并不是一件小事,但皇帝只要铁了心更换储君,任何大臣都拦不住,就像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那样。
从悲伤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之后,李瑛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手握重兵的王忠嗣是李健的岳父,这对于自己的帝位是个极大的威胁。
太子的外戚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如果和太子内外联合,轻则动摇国本,分裂朝廷,重则直接上演玄武门或者唐隆政变,逼迫自己禅让帝位。
“看来朕非但不应该怀疑安守忠,而是应该提防王忠嗣!”
想到这里,李瑛紧锁双眉,站起身来在书房来回踱步。
自从宣布册立李健为太子之后,李瑛还暗自宽慰自己,王忠嗣应该不会有什么异心,等平定了渤海国之后就把他调回京城养老,给他一个太尉、司徒这样的荣誉职位解除兵权,那样就断了李健的非分之想。
但没想到王忠嗣竟然因为一封十分可疑的书信就劝自己杀了安守忠,还举荐自己的副将去执掌这支兵马。
先不说王忠嗣有没有私心,就算安守忠存在疑点,真把安守忠杀了,将辽东的八万悍卒交到王忠嗣的手上,谁敢保证王忠嗣不会成为下个安禄山,或者直接拥立李健称帝?
要知道,有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野心的,而是随着权力的增加逐渐滋生的。
更何况,王忠嗣作为李隆基的养子,心中对这个义父一直念念不忘,也许是感激他的养育之恩,但终归是个隐患。
等王忠嗣手握整个北方的大军之后,如果他真的滋生出了野心,既可以学安禄山自立,也可以拥立李健登基,甚至还可以拥立李隆基复辟,怎么想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现在看来,这王忠嗣的隐患要远胜安守忠呐!”
李瑛有些头疼。
对于皇帝来说,果然亲近的人权力过大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趁着王忠嗣进京解除了他的兵权,将他留在京城,会产生什么反应?”
李瑛在心头暗自思忖。
似乎还是不妥!
首先,渤海国也不是软柿子,唐军之前和他们打了好几次,并没占到便宜,换个稍微次一点的统帅,真不一定能灭的了渤海国。
其次,王忠嗣怀疑安守忠这件事也不能说是无中生有,毕竟安守忠确实存在着再次叛乱的可能,而且这个可能性还不小!
一旦把王忠嗣解除了兵权,倘若安守忠再发起叛乱,联合渤海军入侵河北,就算换了李光弼、郭子仪过去坐镇,只怕也要付出巨大代价。
“看来只能先继续和稀泥,让安守忠与王忠嗣互相制衡,哄着两人灭了渤海国之后,再把王忠嗣调回京城养老,让安守忠到其他地方打仗。”
李瑛轻揉额头,在心中暗自做了决定。
“唉……感情用事果然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敌人,朕往后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想要做皇帝,就得绝情一点,就得狠心一些,在这方面朕还要多多向太宗皇帝学习。”
就在这时,在门外当值的林宝玉再次来报:“启奏陛下,前兵部尚书李泌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