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宝玺,不仅仅是一块玉石,更是无上权力的象征。
武则天紧紧地握着宝玺,仿佛握住了整个天下的命运。
典仪高呼‘拜贺’,赞者应和承传,来使、百官依次向武则天拜贺。
先是各国、诸夷来使。
他们有的袍靴冠带,一如汉装;有的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
有的金花毡笠,金丝窄袍。他们或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而拜;
或低首合掌,拜如僧人。
他们的拜贺,不仅是对武则天的尊重,更是对大周王朝的认可。
然后是文武百官。
他们接续地向武则天行过大礼,山呼万岁。
那整齐而洪亮的声音,如同汹涌的波涛,在明堂之内回荡。
共祝周祚万年,景福长存。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仿佛看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周王朝正在崛起。
典礼一毕,武则天便大开御宴,与群臣和外国使臣共饮。
众多的宫女饰以珠翠,衣以锦绣,来往于宴前,为来宾、官员斟酒。
她们轻盈的身姿,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为这场盛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来宾、官员又向武则天敬酒,筹交错,笑语声喧,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武则天面带微笑,与众人举杯共饮,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豪迈。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在宫廷中争斗的女子,而是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武则天制书大赦天下,全国大宴七天,以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高传龙提醒道:“高燃场景确实震撼,分析呢?”
林婉儿“投降”道:“我觉得武则天登基就是激动人心啊!分析……实在分析不出来啊!”
“好吧!”高传龙苦笑道,“我来分析一下。
其一,场景铺陈,营造宏大氛围。
作者开篇便对洛阳城及皇宫进行全景式描绘。
写洛阳城内‘一片繁忙景象’,让读者感受到登基前紧张而热烈的氛围。
对皇宫的描写尤为细致,明堂作为核心场景,‘被装饰得金碧辉煌,巨大的龙柱盘绕而上,仿佛要冲破云霄;五彩的绸缎随风飘动,宛如天边的云霞’,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明堂的壮丽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
御座‘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进一步烘托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整个登基场景奠定了宏大、庄重的基调。
其二,流程叙述,增强仪式感。
对登基大典流程的详细叙述,增强了场景的仪式感。
从‘五更时分,待漏院门后,百官相继进院’,到‘禁门缓缓打开,文武官员们按照班品依次进宫’,再到‘三声号炮响过,二十面金鼓齐鸣,大典正式开始’,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述每一个环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登基大典的庄重与肃穆。
在描述具体仪式时,如‘纳言宣读新皇帝即位诏书’‘献上皇帝宝玺’‘典仪高呼拜贺’等,详细呈现了仪式的每一个步骤,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这一历史时刻的神圣与庄严。
其三,情感渗透,引发读者共鸣。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文武百官‘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激动’,百姓‘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各国使节的拜贺‘不仅是对武则天的尊重,更是对大周王朝的认可’,这些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这一历史时刻对不同人群的深刻影响。
而武则天‘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豪迈’,以及她大赦天下、全国大宴七天的举措,展现出她作为帝王的胸怀与气度,也让读者对她开创的新时代充满期待。
这段高燃场景通过场景铺陈、流程叙述、情感渗透等多种写作技巧,生动地再现了武则天登基过程,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