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阳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1 / 2)

冲刺“万亿GDP”的目标像一剂强心针,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色各样的目光和企图。

其中,最直接、最快见成效的方式——房地产开发,自然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炙手可热的“金矿”。

副市长苏辙和常务副市长顾怀仁,在不同的小范围场合,都或明或暗地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阳城应该趁此东风,大规模放开房地产项目,既能快速拉高GDP数字,又能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一举两得。

然而,这些议论始终只在一定的圈子里传播,没有人正式拿到市委常委会上讨论。

因为所有人都记得,市委书记宋江此前曾明确否决过几个打着“城市综合体”旗号、实则企图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

宋江并非完全反对房地产,他反对的,是那种盲目跟风、涸泽而渔式的疯狂开发。

在他的发展蓝图里,阳城的房地产业必须是健康、良性、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人居需求的配套产业,而不是一个可以被资本肆意炒作、吹大泡沫,最终可能反噬城市未来的“灰犀牛”。

他深知,依赖土地财政虽能解一时之渴,但从长远看,会对产业结构、城市竞争力和社会公平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目前,阳城市的土地储备确实相当充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城市新规划的区域,都预留了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足以满足未来数年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基本住房需求。

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更新”运动也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拆迁、以及以北城区、谷城区、阳州区为核心的城镇一体化建设。

这些项目,更多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的“公益工程”,主要由市城建集团、城投公司等国有企业承担,利润微薄,甚至需要财政补贴。

然而,即便如此大规模的动迁和建设,依然在流程中催生了一批依靠补偿和承包工程起家的新富阶层。

就在顾怀仁率领精干的招商小队,奔赴沿海地区为阳城“造血”的同时,副市长苏辙坐镇大本营,负责主持这场“城市更新”的内部循环。

他虽然按照宋江的定调,主要依赖市属国企,但巨大的工程总量依然让一些民营建筑和房地产企业嗅到了机会,纷纷试图通过各种关系接近苏辙,打探口风,尤其是关于未来是否会放开商品住宅用地开发的“内部消息”。

面对各种试探和诱惑,苏辙表面上一贯打着官腔:“阳城的一切开发建设,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委市政府的整体规划和政策要求,公开透明,依法依规进行。”

但商人们都是“无利不起早”,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完全按照阳城当前“保民生、控房价”的政策框架来操作,房地产开发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极薄,远不如其他城市那般暴利。

于是,更大的利益许诺、更隐蔽的“合作”方式被提了出来,考验着苏辙的定力。